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4月04日 星期三

    求疵录

    惊喜之后大失望

    陈福康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4月04日   10 版)

        近日,我赴香港短期访学,与友人一起拜访浸会大学的张宏生教授,在他桌上看到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的“中国古代书画家诗文集丛书”之一的赵孟頫《松雪斋集》,点校者是黄天美。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是我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的郑思肖(号所南,1241-1318)的同时代人,又是我的故乡湖州的历史名人,我当然很有兴趣地拿起来翻翻。不料忽然看到了《题所南画梅竹赠石民瞻》诗二首、《题所南画梅竹幽兰水仙赠鹤皋》诗四首,真是大惊大喜!当场借笔记录,连与好不容易相聚的朋友高谈阔论的兴致也转移了。

        惊异之余是惭愧。因为我记得赵孟頫的书以前自己也曾查阅过的,怎么会这么粗心大意,居然忽略了这样重要的资料呢!人家还夸我做学问搜集资料竭泽而渔呢,居然在自己眼皮底下溜走了这么大的鱼,实在不像话!

        惭愧之余又惊异。我知道,郑、赵两人原是朋友,后来绝交了,前人有关郑思肖的传记中都说:“赵子昂才名重当世(按,指元初),公(按,指郑思肖)恶其宗室而受元聘,遂与之绝。子昂数往候之,终不得见,叹息而去。”郑所南痛恨丧失民族气节和为人原则的人,对赵某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但没想到赵某居然会有所南的画,而且还不止一幅!

        惊异之余又欣喜。世人一般仅知所南翁善绘墨兰,但《铁网珊瑚》《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江村销夏录》《大观录》《玉几山房画外录》等书中都记载所南也擅画墨竹,而我则更考证过他还画梅花和水仙等。因为我看到有关郑氏传记中,说他有自题画诗《水仙》云:“御寒不藉水为命,去国自同金铸心。”明清之际的侯方域在《与方密之书》中又说:“密之或他日念仆,以僧服相过,仆有方外室三楹,中种闽兰粤竹,上悬郑所南画无根梅一轴,至今大有生气,并所藏陶元亮入宋以后诗篇,当共评玩之。”可惜,能为我的说法作证的史料不多,有的书中还记“御寒不藉水为命……”是《寒菊》中句。而现在有了赵某这样六首诗,那么所南曾画梅花和水仙的证据不就更强了么!

        然而,欣喜之余又怀疑:赵某怎么会有所南这么多画呢?仅从两个诗题看,就至少有两幅;而从诗的内容看,前两首分咏梅、竹,后四首分咏梅、竹、兰、水仙,那么,应有六幅之多!而且,赵某为什么要题郑思肖的画赠予朋友呢?

        我又顺便想到一件事,大约十多年前吧,曾见过一本《爱国主义教育大辞典》,编者的意思当然是好的,书中绝大部分内容也是不错的;可是,在宋末元初的“爱国名人”中,除了文天祥外,像郑思肖、谢枋得、谢翱等人均未入选;这倒也罢了,却偏偏选了赵孟頫。而且,这本辞典写他“入元后颇得元世祖赏识,授兵部郎中,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等等。难道,这就是赵某作为“爱国名人”的资格?元代以后,人们谴责赵某的诗文不知道有多少。如明清之际的董说,本是赵某的同乡后辈,但他在《明义庵建古佛楼疏》中痛斥赵某:“宋室苗裔,进退无度。以翰墨役胡元,青山红树,负议天下。南北新疆,当年旧主。诗辞虽婉,无补惭疚!”清初诗人韩骐《题赵承旨画·画兰》云:“花花叶叶意交融,露侧风欹自化工;谁道遗民作《心史》,也将余墨写幽丛。”就是将所南与赵某作鲜明对照的。沈德潜将此诗略作修改后收入《国朝诗别裁集》,并评曰通过这一“反衬”,二者“人品判然”。清初诗人顾嗣立《读元史》云:“吁嗟彼王孙,甘心事仇虏。死媿文丞相,生惭谢皋羽。书画虽绝伦,大节吾不取!”然而这本《爱国主义教育大辞典》,却偏偏弃郑、谢而取赵,实在太令人大惑不解了!

        我当时在上海某报上就此事发了一篇小文,不料立即就引来一篇“诧读”拙文的“争鸣”文,说我“否认赵公是爱国名人”令他“骨鲠在喉”般“不快”。该文咄咄逼人地叱问:赵某“能爱得了当时由权相史弥远执政的那个‘黑暗的国家’吗?”宋末“政治黑暗腐败”,“定要赵去死抱传统观念”,“那样的‘爱国’岂不可悲可笑吗?”且不论该文的历史知识如何(如赵某出生时,史弥远已死去二十多年),如按其说法,“政治黑暗腐败”就“岂能去爱那样的‘国’”,那么,中国历史上长期都是“政治黑暗腐败”,那差不多所有为人崇敬的爱国英雄岂不都成了“可悲可笑”?这样一来,当然只有那种对异族统治者屈膝称臣的人才算“爱国名人”了。对此高论,我也想“争鸣”一下,可是写好文章寄去,该报却不让发表。倒是北京的《中华读书报》连发几篇文章,批驳了这种高论。如今,如果发现了郑思肖与赵孟頫曾有密切交往的史料,倒也是可以引发我们深入思考的……

        带着种种惊喜、疑虑和思考,回到上海后我就去查书。西泠印社本说明是以元沈氏刊本为底本,以城书室本、中国书店影印《海王邨古籍丛刊》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为参校本。书中对上述两个诗题、六首诗均无校勘记,说明诸本文字均同。但我查核了明天顺覆刻元本、清乾隆《四库全书》本、民国《四部丛刊》影印元本、当今中国书店影印《海王邨古籍丛刊》本等,这两个诗题都是《题所画梅竹赠石民瞻》《题所画梅竹幽兰水僊赠鹤皋》!

        原来都与所南没有任何关系,是赵孟頫题自己的画作赠送朋友!

        那么,整理者和出版者怎么会做出如此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呢?要说是偶然出的差错吧,那又怎么会连续出现四次(目录中两次,书中两次)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