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3月21日 星期三

    “铩羽”之后的反思

    陈歆耕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3月21日   03 版)

        奥斯卡奖已经颁过了,再拿电影《金陵十三钗》来说事,是不是不够厚道?人家兴致勃勃地申报了所有奖项,结果却连边儿(入围)也没沾上,心里正失落、难受着呢,你再提这事儿,岂不是往“伤口”上撒盐?

        最好像阿Q那样骂两句:“奶奶的,那不就是美国少数中老年男人玩的小圈子游戏吗?拿不拿那个小金人又怎么的?有时间还不如找‘吴妈’调情呢!”然后将这失落感抛到爪哇国去……

        尴尬、失落的可能还不仅仅是制片人和导演,还有曾为之不吝赞美之词的中国影评人和一些媒体。有人称这是张艺谋出道以来的“巅峰之作”,有了这部里程碑式的影片,张导之前拍过或以后再拍出什么“烂片”都可以忽略不计了。不知这是抬高张导,还是贬抑张导?这岂不是为了把《金》片捧上去,不惜用“水落石出”的方式,把张导过去的艺术成就也否了?偏偏奥斯卡评委根本无视中国某些影评人的“高度评价”,而将《金》片归入无聊的“肥皂剧”之列。

        其实,只要看过该片上映不久即给予严厉批评的老作家陈冲的长文《三十万亡灵魂归何处?》和学者肖鹰写的《“金陵十三钗”难圆“冲奥”梦》,就该明白《金》片无缘奥斯卡本就在意料之中,并无悬念可言。

        当然,拿不拿小金人,并非是评价一部电影的唯一尺度。如果《金》片是一部优秀影片,获奖只是“锦上添花”的事,不获奖也难掩其优秀的品质。但《金》片本身恰恰是一部失误多多的影片,对此陈冲、肖鹰文有精到的评述,无需笔者再赘言。我想说的是,中国影人应该以此片为例,深度思考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观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就如中国作家获不获那个诺贝尔文学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反思我们的创作理念和追求存在什么问题?

        中国影人的思维方式存在什么问题呢?听听号称“好莱坞编剧教父”的罗伯特·麦基到中国来讲学是如何说的,“你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不要模仿好莱坞!”“世界观众希望看到的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要是一味模仿好莱坞,观众会看不到诚意,中国电影将是陈词滥调,会走不出去!”任何艺术的精髓都在于创新,就在于拿出你的独门功夫。可以借鉴,但理当力戒模仿。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永远不会有大出息。笔者看过多部获奥斯卡奖的影片,所谓好莱坞的固定“元素”并不存在。以为将某几个“元素”精心组合起来,就像汽车装配那样,就能成就一部优秀电影,那是违反创作的基本规律的。奥斯卡奖常常让人“意想不到”,就在于它崇尚一种创新思维。这次把大奖颁给了一部名为《艺术家》的黑白默片,就再一次出人意料。这部影片画面全为黑白,除了背景音乐和少量字幕,没有任何声音。作品表现的是无声黑白电影向有声电影转型期间,一位著名默片演员内心的痛苦挣扎。恰当的表现手段服务于恰当的表现内容,即使黑白、无声,也牢牢地把观众铆在座位上不肯离开。

        可是我们的大导演张艺谋先生,自从向商业大片转型以来,就不断透支着他拍《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秋菊打官司》等优秀影片所获得的美誉度。李安一部《卧虎藏龙》获奖,他就来一部《英雄》;斯皮尔伯格拍一部二战题材的《辛德勒的名单》,他也来一部《金陵十三钗》,那你张艺谋还是张艺谋吗?靠这样的东西去“冲奥”岂不是痴人说梦?不仅如此,痴迷于“视觉效果”的张导,还得反思:“视觉”如果没有深厚的人文内涵支撑,那不就跟缺少涵养的“花瓶”美女一样吗?养眼倒是挺养眼,但一看那目光,空洞得跟一张白纸似的。

        这回是一部黑白默片获奖,张导不会也来玩一回“默片”之类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