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菁霞)继2011年2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启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修订以来,新课标的相关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各大教材出版机构春节前将教材往教育部送审,今年秋季即将投入使用的新版教材以及作为依据的新课标,近期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就新课标的特点、亮点及存在的问题,新教材的出版将会有怎样的调整与变动等,本报采访了相关专家和专业出版机构的负责人。
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指出,这次修订特别注意把课改中实施并逐步得到认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来,“课改和课标提出的许多先进的理念、方法,已逐步沉淀下来,即使很多学校和老师一时实施不了,也已经承认这是方向”。
温儒敏说,语文课程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概念。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读写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温儒敏看来,“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谈到修订之后比较突出的变化,温儒敏认为,一是适当减负。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2000多字,而且“四会”。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其中会写800。提倡“多认少写”,不再要求“四会”。二是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的现象,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三是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特别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他特别提到,这次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格外关注。“9年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中外作品。课标列出部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小学到初中,136篇。其中小学背诵75篇,初中61篇。”
“(修订后的)课标更加符合中国教育教学的实际。”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韦志榕多次这样说,“很多理念和概念性的东西不是这次突然提出来的,而是10年来一以贯之,只不过经过10年的实践,这些理念现在更能够得到很好地实施,更接地气。”韦志榕指出,这次课程改革除了上文提及的特点之外,还有就是更好地解决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衔接问题。此前的课程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大都把关注度放在自己的学科上面。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反映比较多的,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的纵向衔接,一是各学科知识点布局的横向衔接。高中的课标修订目前还未启动,但横向衔接这方面,教育部已提出要解决。以物理教材为例,人教社对一些关于物理量(密度、熔点、压强等)的内容重新进行了处理:“在物理教材和教学中,密度、熔点、压强等是在八年级介绍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次修订在三年制教材(九年级)中,将其作为已有知识基础在化学中应用,不再介绍;而四年制化学因为是 在八年级开设,没有物理课的知识基础,所以在五四学制教材中对这些物理量作了简单介绍,为后面的化学学习打基础。”
在10年实验的过程中,许多一线教师反映教材中有些活动不好做或是设计不合理,难于在实践中开展。“为此,我们针对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专门成立了实验研究小组,对所有的实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创新。最后对一些探究实验进行了改写,并注意精选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有价值、在形式和器材上更具操作性、在有限的课时内能够完成的内容,以提高教材对教育现实的适切性”。
韦志榕强调,“教材编写的首要依据是新课标。同时,教材修订工作也是过去10年来工作的延续,这10年中,人教社每年搞教师培训、教材回访,通过和一线教师的磨合、沟通不断地完善教材。再就是,人教社长期坚持的科研工作。过去两年,人教社各教材编辑室对课改后各个版本的教材特点进行了比较和研究,根据新课标搭建各科教材的体系结构,对表达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同时也吸取其他版本教材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