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2月01日 星期三

    中国美学的本体诠释

    朱志荣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2月01日   20 版)

        长期致力于本体诠释学研究、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做出卓越贡献的著名哲学家成中英教授,最近出版了他的美学讲演录《美的深处:本体美学》。这是由他2008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的讲演、2009年在台北大学的讲演,以及早年发表的两篇论文整理而成的。成先生本来是做哲学本体研究的,而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在这本书专门研究中国美学的书中,他从诠释哲学家的角度谈美学,实际上是在诠释中国哲学的基础上对美学所做的一种发微。虽然基于演讲的形式,不可能像规范的学术专著那样进行严密阐述,但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对中国美学界的启迪和影响,远远大于对儒道释的美学探索本身所取得的成就。一本书能给读者带来焕然一新、富有启示的印象,足矣!

        成中英先生的本体诠释学为中国美学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的启示。成先生从中国美学的角度拓展了他的本体阐释学,他把本、体、用看成是一个整体,认为在审美的体验中,人的本体和万物的本体是一致的,是合二为一的,这便是中国美学精神。他说:“中国美学是一种本体论性质的美学,本体论美学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审美传统之中。”(P238)这是一种很精辟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中国美学的意象创构特点。他的本体美学,植根于人的存在,植根于人的心灵深处,关注生命问题、存在问题与社会问题,是一种问题美学。一切研究都以诠释为基础,诠释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是一种拓展。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审美活动也是一种诠释活动。当然,这其中还包含着主体的审美经验、当下心态及个人气质等。

        成中英先生以他对中国哲学的熟稔来阐述本体之美,从诠释学的角度反思美学问题,其学术大背景和研究方法有独特的优势。他从自己的本体诠释学出发来诠释中国美学,认为美学是由对审美作反思的结果。审美活动虽然不涉及概念,但对审美问题的研究还是要通过概念。审美活动作为认识的对象,可以通过概念加以研究和诠释。他把本体理解为本与体的关系,是颇为独到和深刻的。一切学术都可理解为对传统和现实的诠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造。

        成中英先生对中国《周易》、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感受方式的辨析有其独到之处。他深刻地阐明了佛与儒、道相通的一面。他强调审美活动中的物我双相交流与互动,与中国传统哲学精神是一致的,也反映了现象学美学的基本精神,对中国美学的当代重构尤为重要。他在对中国美学的讲述中,包含着哲学家的缜密。他将儒家与道家的统一看成是观与感的统一。他所提出的观、感、思、觉、通,其实尤其适合于诠释审美活动的过程。

        由于对中西哲学非常熟悉,成先生对中西美学的比较就显得深刻而自然。他以西方美学如康德美学作为参照,对中国美学加以评判和阐释。他对现象学方法的借鉴,尤其适合于诠释中国美学。诸如海德格尔与道家的关系,尼采所论述的酒神精神与中国的非酒神传统等等,都是信手拈来、贴切准确。其他如在诠释审美经验的时候他援引杜威进行比较;在诠释超越的时候,用希腊哲学和希伯来哲学等,也都是可圈可点。作为一位深谙中国文化,又长期生活于美国的华裔学者,对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乃至对中西绘画的熟悉和爱好,保障了他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在此基础上,他对中西美学的分野及其根源的诠释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成先生汲取了中国20世纪以来的美学成果,尤其是王国维、朱光潜和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他受现象学的启发,从本体论角度诠释中国美学,诠释见与现的合一,物与我的统一,将美看成是存有和主观感受的统一,这与朱光潜先生是一致的。我从年轻时代开始就认同这种观点。另外,成中英先生还受到宗白华先生的影响,把充实与空灵看成是中国美学作为本体美学的两种样态,并加以阐释。

        这本书中有很多对我们富有启示的地方。他说:“痛苦必须激发智慧、爱怜与信心才有美;丑恶必须带动善的坚持与理性的批判才有美;罪恶与堕落必须引发超越的回思与克服的拯救才有美。”(P38)这便是富有启示性的格言。他提出体验之中包含经验,而经验也是有独特性的。他把美看成是对快乐的发现与创造,把快乐解释为一种功能,并且从感觉经验创造中产生美,因此认为审美的快感是由一种由观而感通的快感,也是颇有见地。他对中国艺术有着独特的意见和阐释,他讲究意味、体认细腻,认为美感“包含着生活了的深层体验” (P58)。他还说:“我们不要只认为美只是道德的象征,美也可以使生活得象征。”(P110)这无疑是很精辟的。成中英先生以一个哲学家的睿智,表达了他对生活中审美的感悟。

        当然,作为一位美学研究者,笔者对成中英先生的有些看法存有疑虑,希望能与他进行讨论。成先生在界定“美”的时候,虽有一些灵思妙悟,但仍游走在美与道德之间,穿梭于作为认识的是非发现和作为伦理的善恶判断两者之中。笔者想强调的是,本体的感觉和社会情感虽然相互联系,但却是截然不同的;尽管道德、礼仪、技艺都是审美本体的重要领域,但审美与道德、礼仪、技艺等,依然有相当的差异。因此我们对各种审美现象的分类和诠释,依然要不拘于中国哲学的传统阐释,而应当进一步尊重审美活动的规律。另外,成先生提出“以佛和禅为中心的中国美学”(P138),笔者觉得,佛和禅很难说是中国美学的中心。它们在中国人的人生和美学中确实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确实有很明显的成分。但是作为科学的论断,还是需要慎重和严谨。

        总的说来,成中英先生的《本体美学》是讲演、是随笔、是闲谈,是类似中国传统的笔记和诗话、词话。在书中,他能基于对中国哲学的深刻理解,举重若轻、侃侃而谈、发人深省。他让我们管中窥豹,从星星点点中领悟中国美学。他说:“道就是一种淡漠,不执着于任何事情,但它是存在的,这样人们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气的自由。”(P121)他还说:“美在包罗万象,美在自然无为,美在为而不恃,美在自然更新。”(P118)并且,他还认为“美”在模糊朦胧和有无之间,“美”的最高境界体现在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之中,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此,在这本《美的深处:本体美学》中,成中英先生阐述了他对中国美学的感悟,这种感悟对我们中国美学界是很有启发的。

        《美的深处:本体美学》,成中英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32.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