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12月07日 星期三

    《一个人的西湖》耗时20余年拍摄完成,是生活于杭州的著名摄影家邵大浪先生献给西湖的极致精美的视觉之诗。邵大浪说,对西湖的观看只有是个人的,才可能是世界的。

    一个人的西湖

    郑幼幼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12月07日   11 版)
    《一个人的西湖》,邵大浪著,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118.00元

        我们往往习惯于日常所见,在凡俗美景之外难以发现其他东西。但邵大浪先生却能在所有人的西湖面前发现独属于他一个人的西湖。穿越时间,他的西湖黑白影像贯通了一条幽深的隧道,从传统宁静的唯美,到漫溢个人气息的情绪,到超越时空的非物式,直至张扬的观念表现。

        这些影像与我们惯常的观看不同,既当下又非当下,既熟悉又陌生。历史感在这些景观上投下深深的影子,它们借黑白幻出无数的色阶、影调,化身一株树、一座桥、一角亭阁、一片水、一张忧悒的椅子、一块怪异的倒影。我们分不出它们到底是西湖的景物还是另一些魔幻的东西。这些日常在邵大浪先生的影像中都苏醒过来,一个个成了精怪的存在。

        邵大浪先生早期的作品突出影调,在唯美宁静中透出平和的画意,这类作品追随亚当斯、韦斯顿以来传统的摄影理念,在美学与技艺之间达到精致的平衡。但在娴熟驾驭这类作品的同时,邵大浪先生已经开始创作的转向,他的第二类作品开始弥漫着对西湖独特的个人情绪。

        首先,景物开始从场景中游离而出,出现的经常是给人印象强烈的小品,比如一条面朝湖水的椅子,一张湖边的桌子,一截树干,它们叹息着,有点寂寥,又悄悄地说着话流露自己的情绪。这种用局部景物表现西湖的手法使得西湖不像物,而是显得非常拟人。作者投射的西湖像一个沉思者、悠游客,时而落入孤寂中,时而又显出超然的沉思。这种沉思源于场景强烈的缺失感所引发的联想与思考。最初这一手法是很具象的,用分离局部,为小品投射强烈的个人情绪来完成创作意图,但这种具象手法在邵大浪先生的创作实践中一步步走向抽象成分更丰富的超现实表现,进而转化为超越时空的非物式。

        邵大浪先生的第三类风格往往与他的第二类风格交缠在一起。因为最先超越时空的思考通过个人情绪弥漫的小品来启发,但接着邵大浪先生给出一种更成功的设置——人物的缺席与缺席之后的重新出场。第三类作品的代表作是本书选入的几张有人物在场的照片:一个在西湖边低头慢行的路人;水廊上用长时间曝光定格的两个模糊的人影;朝着一座桥急急而行的一双剪影。无论是用强烈情绪暗示的人不在场的场景,还是人缺席后反而更具符号感的重新出场,都塑造了超现实之感。它或者利用空间引发时间进程,或者把时间进程转变成空间存在,从而把不可避免的历史变迁转化为神秘的当下构成。这种成功的设置仿佛联通了一个神秘宇宙,令我们迫近永恒的时空法则。

        如果说这种带着超现实之感的非物式基本上还注重美学与技艺之间的精致平衡的话,那么在观念表现压倒审美要求的第四类作品中,抽象成分已经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张扬的观念时刻准备在必要时捣碎所有的美学与技艺的惯常要求,所有的手段以阐发创作者的意图与观念为前提,影像中出现了大面积突兀的黑色前景,搅动着不安,令传统的审美规则幻灭于一个有关西湖的幻像中。

        关于西湖,记忆弥漫,在某些方面,时间越久,意味着某个空间储藏着越多的回忆。邵大浪先生用20余年的时间来表现西湖的表情,进而更深入地延伸出西湖的心灵视像,诠释了他对西湖执有的一种近乎魔怔的摄影式观看和独特情绪。

        也许“一个人的西湖”,是最合适的呈现方式,因为西湖与黑白摄影,都需要拍摄者和观看者以自己的体验来阐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