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各种形式的阅读越来越公众化,很可成为“盛世读史”的一个注脚。不过,对历史那些事儿的兴趣却是见仁见智的,高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哲学高度,低到交际应酬中对历史细节的笑谈,公众化的所谓“历史的真实”看来也越来越多样化了。
History,被称为“他者的故事”。我理解这个“他者”,既是第三方,又表明书写者的姿态,即“旁观者”。用旁观者的心态来叙述第三方的故事,就是一种试图还原“历史的真实”的努力,或者说至少也想接近历史的真实吧。但实际上,每一位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对于历史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譬如,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段”历史来读,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些”人物和事件,又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段”的“这一些”人和事?这恰恰是人性的真实。
人性的真实并不是率性的戏说,而是让封存在故纸堆里的历史充满了感情。这是我读完慧瑛这本文史随笔集《君自故乡来——苏州文人文事稗记》后最深的感受。
文史随笔见功力的地方在于,作者不仅能娴熟地驾驭各种史料,而且在运用时能够给读者提供判断的路径。更不容易的是,作者完全要靠自己的学养和文字功底,在看似淡定的语境中,与读者一起穿越历史的风云际会,一起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甚至一同融入曾经发生的场景中……
选择苏州区域内相关的人物和事件来书写,本身就表明作者带着对人文荟萃的家乡的感情。二千五百多岁的苏州,留下了多少值得书写的历史。不过,慧瑛选择的素材是自己长期从事的地方档案研究,人性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被很恰当地融合在一起,故纸堆里的人物往往也因此还原了鲜活的面容。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也是女性,慧瑛对这些故乡来的女性尤其着力,她写柳如是,点出了一个身后的“寂寞”;她写芸娘,突出了一段寻常百姓家的“诗意”;她写沈寿,则带着对这位苏绣大师淡淡的哀愁。上世纪20、30年代,新文化运动让一代人的自由奔放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群星璀璨的文化高峰,也再一次造就了一段今古乐道的书写题材。苏州的“张家四姐妹”与周有光、沈从文,还有那些一生被爱情的火焰熊熊燃烧的“多情才子”夏济安、卞之琳,不管她(他)们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样的人生影响力,而苏州将永远是一座充满人生传奇的多情城市。
档案被称为封存的历史记录。把这些“封存”的素材变成公众阅读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物和事件重现历史的真实和文化的力量,使更多活着的人不再闻所未闻,这是这本文史随笔集的一个重要价值。许多已经陌生的名字却在曾经的场景中展示过人性的光芒,慧瑛写潘素,一个站在张伯驹身后的苏州女人;写蒋恩钿,为什么被称为“月季夫人”;写张家几位“知名度”不及姐妹花但同样学业有成的人物,如大姐元和的丈夫昆曲表演艺术家顾传玠、张家三子音乐家张定和。她还采访了张家健在的九子摄影家张寰和,在苏州九如巷安静的张家老宅里,听一位九旬老人用照片回忆一个名门望族的世纪风云,最后她抒情说:“漫漫人生路,起伏总不平,特别是在家人离散之后,照片中的亲人抚慰着他的孤寂,寄托着他的思念;在他的镜头见证一次次重大的事件之后,照片又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段真实而精彩的历史,让我们回眸、让我们思索。”
1982年,慧瑛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我早她一年在同一个校园求学,但学的不是历史,只是个文史爱好者而已。忝列她的师兄,常常能得到她这个专业选手的很多帮助。近日,她把这本《君自故乡来》的书稿送来,命我作评,而我完全是将这当作自己增加文史知识的一个极好机会。事实上,读完这些经她重新“装修”后的泛黄记忆,苏州的模样在我心里又厚重了许多。这座生我养我的历史名城,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文化力量,那样的让人着迷,那样的让人充满好奇,总想努力去推开一扇扇静谧而沉重的深宅大门,去发现属于苏州的智慧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