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12月07日 星期三

    《城南旧事》征服读者的奥秘

    束沛德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12月07日   14 版)
    电影《城南旧事》剧照
    林海音

        今年是作家林海音逝丗10周年和她的代表作《城南旧事》出版50周年。随着上世纪80年代初《城南旧事》电影的放映、小说的出版,林海音的名字在国内可说是家喻户晓。《城南旧事》大获成功,以艺术魅力征服如此众多的读者、观众,在创作上究竟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林海音在《冬阳  童年  骆驼队——〈城南旧事〉》出版后记中写道:“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都给了我不尽的创作灵感。”“我是多么想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城南旧事》描写的是作者从6岁到13岁所经历和熟悉的人和事。作者写这些小说的时候已是人到中年,进入不惑之年。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已在作者脑海里储存了30年。那确实是作者心灵深处发酵过的一坛陈年老酒。陈年佳酿,历久弥香。作者历经沧桑,对人生百态的观察和体悟越发透彻、深刻。在这个时候回眸童年往事,就能深入开掘出其中充满人性光辉的社会文化内涵。一个作家,特别是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要由衷感谢童年生活对自己的馈赠,善于从童年经历、记忆中捕捉童年时代的情景、气息、感觉和趣味,始终保持用儿童的眼睛和心灵来观察、体验难以忘怀的那些人和事。

        《城南旧事》记叙的都是上世纪20年代京华故都的“城南旧事”;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人、平凡的人。小说通过小孩的眼光来看成人世界发生的事情,展现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英子的眼光天真、纯净,心灵质朴、善良,因而她展现的成人世界别有一番色彩和情调:单纯与复杂、清澈与朦胧、喜悦与哀伤、温暖与阴冷交织在一起,让你既闻到世间的烟火味,又窥见人间真善美的感情火花。林海音写大时代的小故事,看到小故事后面的大人生,在小说创作中充分显示了以小见大的杰出才能。而这正是短篇小说艺术的优长、特色和精髓。

        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吸引你关注的往往是作品中人物的遭际和命运。《惠安馆》里疯女人秀贞,她那相好的大学生思康一去不复返,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齐化门城根下。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使她精神恍惚、神经错乱。当英子让秀真讲思康三叔的故事时,秀贞的眼泪掉了下来,“还说呢,人都没影儿了,都没影儿了,老的!小的!”读到这里,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憾,泪水也不禁 夺眶而出。当我们从《驴打滚儿》中读到与英子朝夕相处的乳母宋妈,儿子小栓子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丫头子被丈夫卖给人家。我们望着她那骑着毛驴回家去的身影,又怎能不同情她的凄苦悲惨的命运呢?!作者着力写人的命运,写人的内心世界、感情世界,表现他们特别是妇女心灵的痛苦和命运的凄惨。我们被作者笔下的脉脉温情、淡淡哀伤所打动。这就是文学以情感人的特有力量。

        我以为,林海音的小说写得从容、自然而又生动、细腻,构思精巧,描写精细,艺术手法精湛,一篇篇都是精致的艺术品。而这些小说所描写的内容又都是人类命运共有的东西,因而经得起时间的汰洗,具有久远、永恒的艺术魅力。小说的素材虽然都是作者熟悉的人和事,但结构极其精巧,编织出的故事情节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如《惠安馆》中描写英子从妞儿的遍体伤痕了解到她的身世,又看清她脖子后头的那块青记,从而断定她就是秀贞一直寻找的小桂子,终于帮助她们母女重逢。又如,《我们看海去》中描写的那个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是为了供弟弟上学而被迫走上偷盗之路的,而巡警能够破案却正好是英子提供了小偷送她的那个小铜佛。故事虽不是一波三折,起伏跌宕,但编织得天衣无缝,引人入胜。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写得真实可信,丝丝入扣。天真、稚嫩的英子,分不清天空和大海,好人与坏人,小读者乃至大读者面对如此人生百态,又何尝不需要细细思索、咀嚼、回味呢?作品强大的艺术魅力“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正是林海音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

        《城南旧事》称得上经典之作,特别是它具有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两岸文化交流,重在两岸人民心灵的交流、沟通,感情的交流、沟通。一部《城南旧事》的小说、电影,它的艺术形象呈现的情感的力量、道义的力量深入人心,其作用和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创作、出版更多的能引起两岸人民思想、感情共鸣的文学精品力作,是加强两岸文化交流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文化人、出版人不可推诿的义务和责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