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国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它是所有华夏子孙的根,也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国自古就恪守诚信,孔子在“兵、食、信”三者中,执意去“兵”而留“食、信”,在“食、信”中坚持留“信”而去“食”,认为民无食必死,民无信不立,然而人死是客观规律,无信则虽生犹死,可见,中国文化视诚信如生死。诚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诚信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很难立足于社会,更无前程可言;一个不讲诚信的社会,何以融入世界?时光的脚步走到今天,人们的生活远优于祖先,但诚信的恪守却逐步缺失,道德准则更江河日下。
诚信失守和道德缺失表现在许多领域,虽为少数却程度不同本质相同,给社会带来恶劣影响。就诚信失守而言,表现最强烈的就是达芬奇家具将“国产货”偷换概念转而贴上“国际品牌”标签,几千元的家具能卖到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其所牟取的暴利实在让广大消费者心寒,也使企业失信于民,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还有三鹿奶粉,也是因诚信失守而毁于一旦。就道德缺失而言,少数人的道德缺失给多数人造成负面影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同时强调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诚信失守、道德缺失敦促我们把诚信建设推到了首位。出版社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图书更有别于其他商品属性。何谓图书?图书就是为适应读者需求以及社会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这里有三个关键点,关键点之一:“精神生产”,也就是说图书是精神生产,而不是单纯的物质生产。举个例子:我们生产一个茶杯,主要是看市场是否有需要,是不是可以卖出去就可以了。图书则不同,图书是精神生产,既然是精神生产,其评判标准就具有双重属性,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图书一定是在满足“适应社会需要”后才能出版,而“适应社会需要”就是图书定义的第二个关键点,也是文化出版常说的“社会效益”。第三个关键点是“适应读者需求”。也就是说,我们出书是为适应读者需求,更是为“适应社会需要”,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作为出版人,应当用文化引领时代风气,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文化出版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诚信建设是出版社的使命,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容之一,用正确的舆论指导文化出版就是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是时代赋予出版人肩头的重任,倡荣抑耻、诚信建设是文化出版的首要任务,多出以诚实守信、道德高尚为内容的图书,不但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素养,使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荣辱观,更会使全民精神风貌昂扬向上。知耻而后勇,不知耻则无异于“心死”,诚信缺失就是最大的不知耻。文化出版吹响“诚信建设”的号角,就是要从图书出版上进行调整,加大力度出版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展现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文化出版对诚信建设所进行的图书出版,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人形成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操。诚信建设与荣辱观的形成从来都与严于自律、肯于上进并努力为社会作出贡献紧密相连,无私者自然诚信,自私者一定失信。出版宣扬先进人物的图书,就是宣传他们的高尚情操,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出版。
时代赋予文化出版以使命,文化出版就应为营造“知荣辱,讲诚信,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舆论氛围发挥急先锋的作用,让诚实守信、道德高尚成为社会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