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12月07日 星期三

    直言直语

    血统论是反科学的

    ——评《林则徐与中国图录》

    邵 纯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12月07日   10 版)

        2010年10月,北京的一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林则徐与中国图录》一书。此书的主编是林则徐第六代孙女林岷女士及她的两个儿子郑林、郑中。从外表上看,此书少有的堂皇——精装16开本,739页,收录的彩色照片和图片共2000多幅,文字多达150余万,书重5斤有余,定价298元,印数6000册。从形式上看,到目前为止,我国历史学者关于林则徐的一切著作,都相形见绌了。

        作为“林则徐基金会”的学术顾问,笔者用了20多天的功夫很吃力地读完了此书,竟不料这部大书从头至尾宣扬了荒诞的、滑稽的、反科学的血统论,而且书中常识性的错误和文理不通处之多,令人瞠目结舌。本着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的精神,对此书存在的主要问题批评如下:

        第一个问题:全书贯穿着荒唐的、纯属历史唯心主义的血统论,这是此书根本性的、原则性的错误。

        此书的三位编者在全书的开篇中特别声明,这部书“有别于已出版的各种关于林则徐的书籍,定位于从他的先人到他的后人基因如何一脉相承”“伟人生命基因永续”。然而,此书的要害恰恰在这里。

        林则徐为什么了不起呢?此书的编者讲述了一个可上溯三千多年之远的神话。在涉及到林则徐的历史之前,编者专设了总计63页的一章,名为《渊源篇——林则徐的先圣列祖》。书中告诉读者,林则徐的先祖是商代的比干,比干的儿子开始姓林,所以林姓的始祖是比干的儿子林坚。因为比干了不起,才会有近三千年后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又因为林则徐了不起,林则徐的后裔们(主要是此书的三位编者)也代代了不起。书中林岷女士的照片多达231幅。主编者在片面又夸张地叙述了林则徐的故事后,又专列一章,名为《承继篇——林则徐的基因传续》。这一章共97页,收录了照片约400幅,其内容东拉西扯、牵强附会,连杨乃武小白菜的故事(446页),林则徐的后人把中国的包子、花卷、烧饼打入北美加拿大市场(第522页)之类的事情都成了“伟人生命基因永续”的证明!

        “文革”初期,红卫兵中曾出现过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为口号的血统论,一时为祸甚烈。40多年后的今天,在《林则徐与中国图录》一书中,血统论竟然打着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旗号令人啼笑皆非地再现了。不过,此书的作者有意避开了“血统”之说,而采用了一个生物学的、外来的名词——基因。这个神话告诉读者,比干把他的基因传给了近三千年后的林则徐,于是林则徐成了民族英雄;而林则徐又把他的基因传给后代,因此林则徐的后裔代代美不胜收,这就是“伟人生命基因永续”!

        为了具体地说明这种血统论的反科学性,我们必须先弄清楚比干是什么人,“基因”是什么意思,以及它在遗传中的作用。

        先说比干。书中说:“史学大师范文澜称赞‘比干是一位爱国主义者’”(第4页)。但在范文澜撰著的《中国通史》中,没有关于比干一个字的记载。

        1980年出版的《辞海》中有“比干”的条目,全部解说只有28个字——“比干:商代贵族。纣王的叔父,官少师。相传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在这权威的辞书上,认为比干的故事只是“相传”而已。惟其如此,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对比干只字未提,因为把离奇的传说当成史实,是历史研究的大忌。

        此书将比干完全神化,其中写道——

        相传比干被剖心后,玉皇大帝有感于其护国佑民,耿直忠心,特命姜子牙封其为文财神、文曲星。比干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财神财富理念,维系着社会经济道德体系的健康发展,被后世尊为财商始祖、文财正神!(该书第5页)

        这是历史吗?这是神话故事。玉皇大帝是哪路神仙?道教所信奉的至尊也!而道教是东汉时期才产生的,“玉皇大帝”怎能管得了商殷时代的的比干?历史研究如果以神话、传说为依据,煞有介事地胡扯,一本正经地无聊,其科学性也就荡然无存了。

        “基因”是英语gene的译音,“指生物体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汉语规范词典》第605页)。因此,基因是一个纯生物学的概念。人类的繁衍确有遗传性,但这仅仅表现在生理现象上,如人的体质、五官、肤色、毛发、身高、性格、智商等。但是,生理上的遗传不可能从一个先祖开始,一代代永无止境地传下去,因为基因会突变,会重组,加之多次婚姻关系的嬗变,基因不可能无限遗传。假定历史上确有比干其人,但林则徐和比干相距三千年之久,八竿也打不到一根毫毛,硬把他们强拉硬拽为“圣祖”和后裔的关系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也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可同日而语。任何人的思想品德、政治立场,及一切社会属性都不具有先天性和遗传性,而是后天教育、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作用的产物。林则徐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决不是一种生理现象,而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多种因素与个人思想素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林则徐的后裔众多,其政治立场、思想品格、社会贡献也是千差万别的。以林公第五代的后裔为例,其中的林心贤在上个世纪30年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同样是林公第五代后裔的林崇墉却追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在他写的《林则徐传》的序言中称中国共产党为“共匪”。这种完全对立的政治立场,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是个人的选择,其选择是对是错,是好是坏,都与林则徐毫无关系。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第二,这本书中常识性的错误,以及文理不通、编排失当、有重大疏漏之处比比皆是。据粗略统计有百处之多。下面举几个例子:

        1.全书开篇第4行,把林则徐曾担任的“杭嘉湖道”,说成是“水利方面”的官职。也许作者以为官职中有个“湖”字,必与“水利”相关,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杭嘉湖道”是统管浙江杭州、嘉兴、湖州三地的行政长官,决不是专管水利的官员。

        2.此书第6页中写道:“唐太宗追赠比干谥号为‘忠烈公’,迄今已三千多年。”唐太宗于公元627年至649年在位,至今不到一千四百年,“迄今已三千多年”之说太离谱了!此书第一主编作为历史专业出身的教授,弄出这种历史笑话,实为不可思议的怪事!

        3.第116页中说“四月二十三日,林则徐被外放受任浙江杭嘉湖道及浙江盐运使”。一个人,怎么可能在同一天被任命两个完全不同的职务?实际情况是:1820年6月初林则徐被任命为浙江杭嘉湖道,这是嘉庆年间的事;1822年末林则徐就任浙江盐运使,则是道光年间的事了。

        4.第254页右下角有一张洋人的头像,下面写着“英外交大臣帕麦斯顿”。第256页又有另一张洋人的半身像,下面写着“巴麦尊勋爵。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勋爵,他主张对中国发动战争”。那么,鸦片战争时期英国的外交大臣到底是帕麦斯顿还是巴麦尊?其实,帕麦斯顿和巴麦尊是同一个英国人(1784-1865),只是译成汉文时选用的文字不同。在《马恩全集》中此人又译为“帕默斯顿”。把同一个parlmerston弄成了两个人,只能说明该书作者与责编的无知和轻率。

        5.从344至397页,反映的是1845至1850年林则徐在甘肃、陕西和云贵等地为官从政的经历。对这一章的内容,作者冠以《耄耋篇——林则徐的千里之志》的标题。耄,是指八九十岁的老人;耋,是指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因此,被称为“耄耋老人”者,至少是七十岁以上的高龄长者。林则徐不满66周岁就逝世了,他在60-65岁的年龄段怎么可以称为“耄耋”呢?

        6.第640至641页的图文,是介绍1986年8月林岷等人到新疆活动的情况。第641页写道:“此次活动,得到了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传部长王大明的全力支持!他亲自在乌鲁木齐为我们接风、饯行,又亲自主持第一次会议。”“今,借此书出版感谢大明部长……”据绝对可靠的查询,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来没有过一位名叫王大明的宣传部长,也没有一位名叫王大明的副部长。此书中的“大明部长”是臆造出来的人物。(笔者在新疆工作了近40年,清楚记得当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宣传部长是冯大真,由于工作原因,我和他很熟悉。)

        7,第585页右上角写道:“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卷本《林则徐》”。经查,中华书局从来没有出过这套书,是厦门鹭江出版社出版过三卷本的长篇历史小说《林则徐》。那书上清清楚楚地印着出版社的名称,为什么弄成了“中华书局”?

        8.第498和699页两处写道:林则徐后裔林子东是“福建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笔者与现年90岁的林子东同志十分熟悉,她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社科联顾问,从未担任过社科院党委书记。如若不信,打个电话,一问便知。又如此书第496页右下角写道:“纪熹叔能将中国诗词歌赋译成英语,可见英语及英国文学底蕴之丰厚!”林则徐后裔、厦门大学的林纪熹先生读到这段话后感到很尴尬,他希望公开澄清一下:无此事。“如不澄清,同事们会认为我在吹牛!”

        ……

        目前有些出版物粗制滥造,错误很多,但粗滥到这步田地实为罕见。奇怪的是,这样有原则性和大量常识性错误的书稿,是怎样通过三审的严格程序而付梓的呢?笔者作为一个长期研究林则徐的人,不能装糊涂,不闻不问。出版社和这本书的三位编者,也有责任向读者说清这些问题。

        (本文作者为林则徐基金会学术顾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