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12月07日 星期三

    “狼爸”的育儿经非普适经验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12月07日   08 版)

        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昨天,“狼爸”萧百佑做客江苏教育电视台。没想到在现场就遭到南京众多专家、学者的尖锐质疑,不过“狼爸”毫不示弱,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11月15日《扬子晚报》)

        “虎妈”苛刻家教模式的热度尚未褪尽,“狼爸”体罚式的家庭教育又进入公众视野。“棍棒之下出俊才”,三个孩子考进北大的突出实效或许会让更多中国父母欣羡不已,继而尝试这种苛严的育子之道。然而“狼爸”的育儿经不具有普适价值。“狼爸”萧百佑自己也说:打孩子与孩子考上北大,这两者之间并非存在必然联系,所以不值得提倡推广。如果因此对“狼爸”的体罚教育大加赞赏、纷纷效仿,那是一件非常危险、非常可怕的事。

        “狼爸”的体罚之道不可谓“绝顶疯狂”,“打孩子”不仅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是“最精彩的一个部分”。“打”也要打得科学,打出艺术。传统的“打是亲,骂是爱”在“狼爸”的传承沿袭下得以“升华"。 在“狼爸”萧百佑眼中,如果孩子不打,身上动物性就表现得比较强烈,惟有用“打”的方式才能让孩子懂得是非道理。俨然动手打孩子,完全是出于对子女一种特殊的爱,是孩子快乐童年的记忆。

        “狼爸”式的体罚教育之所以有眼球效应是因为其头上有三个北大的光环,但能考取北大的因素很多,很难说孩子的成功与用“打”的家教方式有多少必然联系。且不说这种教育方式与当下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与以人为本的平等、民主教育理念相悖,试问跨入北大的学子中有多少是棍棒捶打的结果?棍棒之下又打出多少人格缺裂,又泯灭了多少个性?

        不可否认,教育需要惩戒,教育也必须有罚则,譬如孩子触犯原则造成严重后果,孩子陋习屡教不改,但惩戒方式方法很多,其外延不等同于施予拳脚,不等同于棍棒施压,刺伤人格的动暴教育是最劣等的方式。粗暴的打骂或许“见效很快”,打成父母心目中的乖孩子,能树立父母的“权威”,让父母“撒了气”,但这种教育方式却打骂掉孩子与父母的平等沟通,让孩子心理越发痛苦、压抑,变得越发不自信,失去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空间。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打骂教育是一种简单的、粗暴的教育方式,相对于动粗家教方式来说,温和、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更费力、更费心,但却更有助于孩子个性发展和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

        “狼爸”萧百佑还一种诡异的“快乐说”——“孩子对于快乐或痛苦,并没有本质上的认识。”并且还定下了“严苛”的家规:不允许看电视,除了新闻;不许随便喝可乐;不允许随便打开冰箱门;甚至不能开空调等。孩子们只要触犯任何一条,就要接受鸡毛掸子的惩罚。在一般父母眼里,这一切家规和理念简直不可思议。如果说这样的家规培养出来的孩子还是一种快乐,那么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畸形的快乐。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奴性十足,没有创造性,性格畸形,却不健康。

        学者杨东平所称,“虎妈战歌”不过是一曲中国母亲的悲歌、中国式教育的哀歌。“狼爸”又何尝不是如此?三个孩子上北大有太多因素决定,如果完全归功于体罚教育,并由此大肆渲染其教育经验,那么这不是赞歌而是中国式教育的哀歌。当前中国教育稀缺的不是压力,不是框架,不是禁令,而是自由、平等、民主、尊重的教育氛围,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赏识教育,是尊重孩子个性和潜能的因材施教,把孩子当作孩子看待的公民教育。

        江苏省如东市 杨红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