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语丝网站和科学网上,一份长达近9000字的举报信,举报前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石元春“剽窃他人学术成果”、“骗取科学奖”等学术腐败行为。在举报信的结尾,六名举报人都签署了自己的姓名,其中4名是农大的老教授。举报人李季伦还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而他和陶益寿、林培等人都已年过八旬。记者一直试图联系石元春本人但始终没有结果,中国农业大学宣传部就此事拒绝接受采访。(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9月15日报道)
实名举报,又是院士举报院士,早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就曾经有过,中科院早在1995年就已经派人调查举报之事,但16年过去,仍没有调查结果。从种种迹象来看,举报者与被举报者之间,似乎没有过多的个人恩怨,举报者的举报动机,更像是对被举报者的学术品德看不惯,气不过,觉得有必要揭露出来,既还科学于本来面目,又令世人看清学术不端者的真面目。
学术腐败屡见不鲜,有人揭露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我们这个社会,最终把这种争端处理得水落石出,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国农大不做回应,显然是认为,举报者与被举报者都已退休,其所做的一切,都不是职务行为,所以没有回应的职责,更不想趟这个混水。中科院查处学术不端的部门,会根据网上的举报,主动介入调查吗?恐怕也不会乐观。因为这种事查起来不仅相当麻烦,而且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结论也会严重对立。比如,从纯学术看,没有为项目做什么实际工作的,就不能分享科技成果。但是在我们这个社会,哪一个项目组不是“领导挂帅”,领导不协调,你又能干的了什么?出了成果,谁又敢把领导排除在外?
那么,“院士举报院士”又会如何收场呢?我觉得会有三个可能。一是被举报者针锋相对,自己或组织一帮人反驳举报内容,引发网络骂战,“一地口水”之后各自散去,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二是被举报者出于维护尊严,将举报者告上法庭,通过导入法律程序,最终解决争端;三是中科院之类的官方学术打假部门,介入举报内容的调查,将此事拖向漫漫无期,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作为公众,我们当然最希望看到导入法律程序。虽然法律程序也可能被拖延很久,但是因为不管谁输谁赢,总会有一个结果。而结果则意味着此事的是非曲直得以澄清,意味着对学术行为的认识导向。“院士举报院士”一事如何收场,让我们拭目以待。
北京市丰台区 马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