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9月14日 星期三

    文艺演出奢侈化是势利特性的写照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9月14日   08 版)

        围绕票价,记者所做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无论是中低收入人群、无独立经济来源的学生,还是月收入上万元的白领,所有人都认为目前文艺演出票价太高,75%的人认为票价高是阻碍自费购票观看演出的主要原因。(《光明日报》9月1日)

        文艺演出成“奢侈品”的具体比较就是,在法国,一场演出的票价平均只要20欧元,学生和会员更低,在10欧元-20欧元之间。根据人均2500欧元的较低月收入计算,当地人看一场话剧演出,也就花费月薪的1%左右。反观我国,一场话剧演出票价通常要100元至600元,以3000元的中低收入水平计算,看一场演出要占月收入的3%-20%,比法国高出许多倍。如此的对比,刻画了文艺演出奢侈化的形象,但是,面对各方的说辞,似乎没有人愿意为此承担责任。

        事实上,不独法国,美国百老汇的歌舞剧售价还不到美国工薪阶层月入的1/20。但是,我国公众可能已经麻木,据报道,王菲个人演唱会在广州的最高票价为2500元,而王菲香港演唱会的最高票价只有980港元,周立波的巡演最高票价3880元。可以说,内地大多数演出的票价都比境外同类演出票价要高出不少。动辄相当于普通工薪阶层一半月薪的天价演唱会门票,要么让普通公众走开,要么高呼“天价”。

        有人认为,演出成本、上座率、公款消费一再推高演出票价位,这当然没有问题,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在笔者看来,这是商业逻辑和势利逻辑共同主导的产物。

        应该承认,文艺演出成“奢侈品”的出现有着特殊的时代原因。商品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它要寻求最大的购买群体,而文化工业促成了文艺产出的批量化和标准化模式。在这样的逻辑下,公众对文艺的鉴赏变为了“消费”,经济价值取代了文艺的精神特质。但在文艺演出成“奢侈品”的背后是内容让位于利益,利益攫取成了文艺演出的主宰。可以说,文艺演出成“奢侈品”的商业逻辑昭然若揭。

        进一步说,文艺演出成“奢侈品”导致了媚俗化——既讨好富人又讨好权力(公款消费就是明证),而单单忽视了普通公众,这不仅仅是追求感性消费的体现,而且丢掉了文艺的本真部分。在这里,我们只看到了文艺的异化,而没有看到文艺精神的张扬。殊不知,就文艺来说,普通公众才是“衣食父母”,而不是高官贵人和腰缠万贯者,如果说,文艺演出仅仅是为了指向有钱人,那么,就是严重的扭曲和自我放逐。因为在文艺表演者那里,根本就没有给普通公众存在的位置,把文艺与普通公众,人为地隔离开来。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文艺演出成“奢侈品”,一方面是一种堕落,是“自绝”于普通公众的折射,另一方面则折射着严重的势利危机。

        离开了普通公众支持的文艺演出,能走多远呢?一味谄媚于富豪和权贵的文艺演出,真的是我们需要和期待的艺术吗? 

        河南省信阳市  朱四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