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华大学被曝强制要求每位专升本学生“自愿”向校基金会捐款八千至一万元,否则将不给发放录取通知书。记者调查发现,南华大学今年仅专升本学生捐款已达300多万元,而校方称捐款是学生自愿行为。当地政府部门称此行为是变相募捐的违规行为,将立案调查。(中广网8月19日)
高校设立“基金会”,原本没啥稀奇。尽管国内高校的基金会是近几年来才逐渐热起来,但在国外,大学设立基金会其实早已是个常态,至于大学基金会的运作,除了向社会、企业、校友募集资金,以保障大学教育科研等基本功能的运转之外,基金会还要负责对募集资金的投资。从这个角度来看,基金会这一财务管理的模式,对于国内高校而言,当然不必成为禁区。
事实上,开放自由本该是大学的属性,基金会这种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其实更应与大学的属性情投意合才是。不过,既然叫做基金会,能募集到资金毫无疑问是第一要义,否则的话,“金之不存,会将焉付”,的确是个无可规避的问题。不难设想,高校基金会要想获得“金主”的青睐,当然也得拿名声或产出说事儿。例如,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是不是受到社会的欢迎和认同,高校所做出的科研成果又是否能够转换成社会价值,进而提升社会福祉。
可见,只有高校自身获得了社会的认同,高校“基金会”才算是具备了运作的前提。相形之下,美其名曰高校“基金会”,却完全不按高校基金会的常理来出牌,甚至打起了学生的主意,甚至做起了录取通知书买卖的生意,如此高校“基金会”,不过是给乱收费与盘剥学生披了一件“马甲”罢了。
基于上述视点,高校设立“基金会”固然没错,但却必须取之有道,至少别把手伸向学生,甚至把招生当作生财之道才是。
江苏省南京市 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