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9月07日 星期三

    永不止息的笔

    ——纪念《神笔马良》作者洪汛涛逝世十周年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9月07日   07 版)
    洪汛涛和“马良”
    顾秀莲为“洪汛涛纪念馆”题写馆名

        浙江浦江自东汉兴平二年建县,已有1800年历史,这里民风古朴,文化底蕴丰厚,民间文学艺术十分兴旺。《神笔马良》的作者洪汛涛就是浦江厚重的文化积淀孕育出的杰出儿童文学家。他曾说:“使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使我爱上儿童文学的,是书和民间文艺这两位老师。他们无私地、慷慨地、热忱地哺美着我。”

        的确如此。1928年,国家灾难深重,时局动荡不安。洪汛涛就在这一年降生在浦江一个贫寒的家庭里,成为了这户人家的长子。他的父亲离家在外,长年不归,家中的一切都靠母亲一人操持。她养蚕、替别人做针线、糊纸盒,赚取外快贴补家用。外祖父经营着一个小小的报刊亭,母亲去帮忙时总是带上幼小的儿子,于是,报纸就构成了洪汛涛在那些岁月里的整个世界。五六岁时,洪汛涛对图画、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份报纸就可以让他饶有兴味地看上半天。渐渐地,报纸上的文字可以看懂了,聪颖过人的洪汛涛通过自学迈出了走向文学道路的第一步。

        报刊亭有时会收到各书局为推销书籍而寄来的图书目录,外祖父没有更多的资金扩大生意经销书籍,而“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有钱去买书的。洪汛涛说:“我十分希望看到那些书,连做梦都想。”没有书看,他就一遍一遍地读那些图书目录。

        1935年春,洪汛涛进入浦阳小学(现已更名为“马良小学”)读书。他最大的心愿是拥有一支钢笔。然而在当时,钢笔十分稀少,能有一支钢笔是叫同学十分羡慕的事。盼了许久,终于盼到叔父送给他一支钢笔。它旧,还漏墨水;洪汛涛却十分珍爱,总是把它别在上衣口袋里随身带着。有一天,洪汛涛参加跳远比赛,回家后却发现钢笔不见了。爱笔如命的他马上跑回学校,在沙坑里到处掏摸。天已经黑了,为了寻找钢笔,洪汛涛的手指也擦破了。然而他没觉得痛——钢笔毕竟是找回来了呵!

        童年的他,就这么悄悄埋下一个心愿:爱笔,搜集笔的故事。不不,这还不够,我一定要自己写一个关于笔的故事,写一个少年拥有了一支神笔,所发生的一切……

        这,就是后来的《神笔马良》。

        马良不是洪汛涛,却有洪汛涛的影子。他把自己对笔、对平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股脑儿全写了进去。

        安稳上学的日子没过几年,抗日战争便打响了。随着战场南移,浦江县城也不再安全。洪汛涛失学了,在战乱中开始了避难的生涯。他用一根扁担挑着书和衣服,和母亲轮流背着六岁的妹妹,牵着弟弟拼命跑进山里去。从此颠沛流离、饥寒交迫。期间浦江沦陷,洪汛涛辗转换了几所学校,断断续续地读书自学。

        十五六岁时,因为没有钱上学,洪汛涛便去学校里代课,半工半读,每个周回家一次。依然是一个扁担,一个筐里装了衣服和吃食,另一个筐里,就挑着年幼的妹妹。浙江金华的火腿名动天下,长在金华的孩子却吃不上肉。每周妈妈给洪汛涛兄妹俩带上一瓶猪油,一点酱油,每天拌在饭里吃。

        抗战结束后,刚刚高中毕业的洪汛涛准备到上海报考大学。家里拿不出钱,他便搭乘部队里装弹药的卡车只身前往。条件艰苦,洪汛涛就坐在军车车顶。行至杭州,途经一座桥时,不幸桥断,车子也翻了,洪汛涛摔伤,连腿骨都露了出来。当地的医院已经放弃了救治,是母亲用一辆小车拉他回家,四处求问中医,终于救活了他。然而这么一来,大学也没有读成。经此一事,洪汛涛腿上的伤疤终生未消,清清楚楚,触目惊心。

        没有大学可以读,洪汛涛依然坚持自学。他从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进行文学写作,苦难的经历是他创作的源泉。他一边积累素材,一边读书自学,一边进行创作。这段时间,是他的快速成长期。

        1948年7月,洪汛涛的第一本书《天灯在看你》出版,使用了“田野”这个笔名。1954年成家后,生活安稳,洪汛涛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创作。1955年3月,他在《新观察》(现已停刊)发表《神笔马良》,署名“了的”。1956年进入少年儿童出版社,之后写给小朋友的所有文章都署了本名。

        洪汛涛对自己要求很严,其子洪画千说,爸爸留给子女最深的印象就是“勤奋”。他总是闷在书房里,从早到晚地工作,每天要写上十三四个小时,写出一万多字甚至两万字的作品。一日三餐,都要妻子去书房请他才肯出来吃。家里的书报堆满了一整个房间,这么多的报纸杂志,洪汛涛每期都看,遇到好的文章便剪下来,汇到一起编成集子。洪画千说:“他平时非常忙,对儿女的教育不多,都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们。但他依然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我们理解他,理解他的忙,理解他对事业鞠躬尽瘁。过去,每本书出版都是他亲自一个字一个字地校对。到晚年时,眼睛看不清楚了,便把作品用录音机录下来,等校样送到,一边听录音,一边看校样,一句一句地对,从来不要求家人帮忙,却样样事情都做到完美。”

        文革中,洪汛涛十年最好的时光被耽搁了。现在我们只能看到《神笔马良正传》,而其实洪汛涛还写了《神笔马良别传》和《神笔马良新传》,只是那些稿子在一夜之间都被毁掉了。文革中,他做过工人,当过农民。最苦的一年,春节时还在五七干校被批斗。正因如此,1976年文革结束后,他以时不我待的热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分秒必争,再也没有耽搁过一天的时间。十年磨难中的思考与呐喊,他融入到写作中去,共完成了一百多篇作品,其中就有《狼毫笔的来历》这篇优秀的童话。

        写作是洪汛涛唯一的依托,是被他视为生命的工作。他也确实为之投入了自己的整个生命。他唯一的休息时间是每天晚饭后看新闻,有时也会散步到邮局去寄信、取信。洪汛涛的遗物中有个特殊的信箱,是他亲自设计的,口开得很大,每天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地的信件都是从这个信箱中取出。对读者的来信,他每信必复;对作序、题字的要求,他来者不拒。在他的心里,培养青年作家是他的分内之事。

        1980年,洪汛涛受邀参加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大会,整整一年时间,在共青团中央,他吃在办公室、睡在办公室。当时北京周日食堂不供餐,洪汛涛就每周六多买一整天的饭,第二天放在暖气上热来吃。1954年到1979年共25年间一千多篇作品,最终遴选出212篇获奖作品。作为评奖委员会副主任,这次评奖的成功,洪汛涛功不可没。

        在这次评奖中洪汛涛发掘了彭文席的《小马过河》,力荐其为一等奖,并特意找到浙江作协的倪树根,叮嘱说:“彭文席你们要好好培养他。”就这样,彭文席从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乡村代课教师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儿童文学工作者。后来《小马过河》被收入小学课本。像彭文席这样受到洪汛涛关注和培养的青年作家还有周锐、梅子涵等等。

        洪汛涛深感童话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多年来一直呼吁童话理论著作的编写,然而一直没有得到呼应。于是他决定自己完成这项存益后人的事业。1983年到1985年期间,洪汛涛住在一家海军招待所里,用整整三年时间,写出了41万字的《童话学》。这本书1985年初夏脱稿,1986年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它填补了世界童话理论的空白,是洪汛涛一生中取得的重要成就。

        洪汛涛的好朋友、上海作家汪习麟曾说:“洪汛涛是一位重乡情、重友情、爱孩子、爱朋友的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的心里装满了对生活的爱。”洪汛涛在去世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给小孙子修改作文。

        今年九月是洪汛涛先生逝世十周年,各种纪念活动正在筹备中。在他的家乡,洪汛涛纪念馆即将落成开放。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读者会永远记得他,记得他笔下的《神笔马良》,也记得他手中那支。(本报实习记者 郭  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