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8月03日 星期三

    有的夸赞显示独到用心,有的非议存在阅读障碍

    《最后一位淑女》引得评论家又褒又贬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8月03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 刘霄)“半是挽歌、半是颂歌”,评论家白烨这样概括韩露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位淑女》,他认为作品的长处和短处都在于女主人公的情感取向,其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反倒使作品中有一种多义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出席近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河南省作协、河南省文学院主办的研讨会的学者,还对《最后一位淑女》的书名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与会专家对作家在小说中就家庭伦理与女性成长主题的阐释与思索予以充分肯定。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佩甫认为,“韩露敢于滤掉大量丰富的、多元的、社会现实生活,写一个女性像划着一条船,企图突破到对岸,但又没有到对岸,不断地划的过程——《最后一位淑女》的高处就在这里,最好的地方就在这里。”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说,韩露采用的是当代年轻作家习惯的叙述方式,避免宏大叙事,着重私人话语,传递主观感受,同样带给我们关于人生的思考和启迪。

        牛玉秋表示,刚拿到书时还没看就对书名产生了歧异。原来的书名叫《此岸彼岸》,改为《最后一位淑女》后增加了很多的障碍。牛玉秋说,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性别人中,对于贤良的内涵,要求是不一样的。这样一个书名,引导我们纠结于:第一,她是不是淑女?其次,是不是最后一位淑女?这样就使我们远离作品本来的内涵。牛玉秋认同陈建功的看法,即执着的理想与妥协的现实才是作品的真正含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