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8月03日 星期三

    名家阅读(52)

    以中国学者的情怀读两本书

    张隆溪(瑞典皇家学院外籍院士,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8月03日   10 版)

        我平时看书,外文的居多,中文书最近看的是葛兆光的《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读完写了一篇很长的书评,前不久发表在台湾的《思想》杂志,内地的《开放时代》杂志很快也将刊发。

        书中,作者从一个中国学者的立场,在亚洲和世界的背景上讨论了什么是中国,又从中国讨论到亚洲,讨论到世界。中国是有自己历史的民族国家还是想象的共同体(有些西方学者这么认为),葛兆光就中国的国家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过,更重要的是谈亚洲的问题,很多日本学者和一些中国学者都喜欢讲亚洲,葛兆光在书中对亚洲这个概念做了历史的清理,指出其复杂性和尤其在近代历史上的许多问题。这是近年来中国学者能够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基础,真正与国际学界对话而且很成功的著作。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很快步入现代化,脱亚入欧一时间成为日本民族主义者的热切意愿,但此举未能成功,此后日本又很快提出东亚共荣圈的概念,但那却成为日本在亚洲大力扩张和侵略中国的借口。其时,日本处于走向军国主义的一个阶段,紧接着侵略中国,将韩国作为殖民地。作者关于这部分的讨论很重要,因为我们在讨论亚洲的时候,不能忘记近代这段历史。

        另外,最近还看了一本英文书《Japan  in  the  Fascist  Era》(《法西斯时代的日本》,纽约:帕格瑞夫-麦克米伦出版社2004年版),是由英国和德国一些学者的论文组合而成。这本书主要讨论了法西斯时代的日本,和葛兆光的《宅兹中国》有一点联系,但又并不一样,集中讨论二战前后的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走向现代化,像欧洲一样向外扩张。比起之前的幕府时代,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政治体制上也不一样。明治维新时期建立的天皇制度将天皇变成了一个绝对的宗教信仰,发展成为国家主义。上世纪30年代,日本、德国、意大利成为轴心国——意大利是法西斯,德国是纳粹,日本的军国主义在性质上与它们类似,都是国家至上。当时的欧洲和美国经历经济大萧条的冲击,德国最先复苏,但很快走向国家社会主义(Nationalsozialismus,纳粹是其简称),日本的军国主义以天皇为绝对权威,在天皇的名义之下,实行军人专政,走向军国主义。但在战后,德国整个民族对战争中犯下的罪行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意大利也在反思,唯独日本并没有这样做。其原因在于,战后的日本被美国占领,尤其是冷战形成,美苏对立,美国需要在日本建立军事基地,所以需要塑造日本正面的形象。美国驻日大使、哈佛大学教授埃德温·赖肖尔(Edwin Reischauer)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上的现代化革命,这场革命将日本从封建主义过渡到现代化,由此塑造日本的正面形象。而在二战前后的30和40年代,则被认为是日本现代化进程中走的一段弯路而已。这与日本的一些历史学家如丸山真男坚定地批判日本的军国主义,认为日本是一个法西斯国家的论调和立场,截然相反。

        从中国学者的立场来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关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要对近代历史有很好的了解,另一方面,以国家至上,以天皇为绝对权威,为了国家的现代化就什么也不顾(日本侵略中国时,由于政府的导向性宣传,民众的立场基本是很统一的),这种意识形态存在极大的危险性。

        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在欧美,很少有人把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放在一起来谈,虽然在战争期间,日本与德国、意大利是轴心同盟国。战后,谈德国和意大利战争问题的很多,谈日本的相对则比较少。欧美学者重新去思考法西斯时代,这本书代表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同时,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反思历史的同时,此书也有很强的启迪现实的意义。

        (本报记者陈菁霞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