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经济外交案例》,感触颇多。这本书的作者均为政府机关和相关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二战后至21世纪初期中外各国有关经济外交的经典案例的介绍、研究和经验教训总结,为经济外交理论研究增添了鲜活的案例,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经济外交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政策建议。
谈及应对贸易摩擦和过高贸易依存度问题,本书提出进出口战略不能盲目追求贸易顺差,而应采取追求平衡贸易的新模式;以外交手段促进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继续从外交层面,加大对国内企业的指导,帮助它们赢得反倾销等有关诉讼;促进发达国家解除对中国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禁运政策,以大力引进高科技技术和产品,促进国内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扩大内需,并缓解同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失衡;严把产品质量关,利用外交、舆论等手段,改进和塑造中国产品的新形象;解决贸易摩擦不能只靠经济外交,而必须有配套的国内政策……作者多角度、系统地分析了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寻求解决根本问题的途径,以实现中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冷战后,外交领域出现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经济外交地位的上升和领域的不断拓展。能源本身的战略地位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能源外交在外交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对于能源进口国,特别是能源进口大国而言,能源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利益、国内的社会稳定。就中国而言,能源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外交战略中仅次于大国外交、周边外交的第三环节,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最重要考量因素之一。有关中国能源外交战略的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
2006年3月,美国及其盟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会议,曾讨论中国在非洲和拉丁美洲过度购买能源的问题,这是中国能源外交第一次在一个官方论坛中被提及和讨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出“中国能源威胁论”等论调,对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形成压力。加强对中国能源外交战略的研究,有利于增强释疑,积极引导国际舆论,驳斥“中国能源威胁论”,有利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
该书中“中国能源外交案例分析”一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地阐述与分析。针对石油进口量的逐年增加和进口来源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我国的石油天然气运输渠道相对单一,颇有隐忧等中国能源外交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要在坚持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的同时,不能一味地强调合作双赢和多赢,也就是要在现实主义和自由制度主义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构建多边能源合作组织,如区域内油气管网建设、建立信息和数据共享机制、建立联合石油储备制度;建立健全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作者在面临的挑战及战略实施中,提出了具体的战略实施方案和路径,为指导我国经济外交的实践提出了具体意见和步骤,使得这本书不但聚焦了当今中国经济外交中的热点,其部署缜密的策略制定更奠定了本书的重要社会价值。
通览全书,文字严谨,内容真实。案例中对事实的阐述,热点问题的聚焦以及有效措施的深度挖掘,直至最后策略的选择与教训的反思,均可谓分析客观,层层深入。全书涵盖经济外交的战略与实践、贸易摩擦、经济援助、区域经济合作、中外经济交涉、多边经济外交折冲、经济外交与经济制裁、开拓国际市场与企业成长、经济外交的国内运作九大专题,所选案例无论是在经济外交事件的典型性方面,还是从案例本身所展现的角度来看,都是专家学者及社会人士关心的热点所在。《经济外交案例》,是一本通过实例,对经济外交的手段和内涵的阐发,以及对中外各国经济外交利弊得失的分析都十分深入、细致的读本。引用的注释和参考文献更是为文章的写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大量珍贵的真实数据提供了有效的事实依据。
《经济外交案例》,刘锦明等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