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7月13日 星期三

    难忘的历史 不朽的丰碑

    郭军涛 张纪亮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7月13日   19 版)

        《西行壮歌——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以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历史图片、明晰的线条、精炼的语言,全景式地再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为时虽短却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斗争历史。全书图文并茂、全彩印刷。

        川陕革命根据地位于川陕两省交界的秦岭与大巴山区,以四川省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红四方面军和当地革命群众创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苏区。

        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到川陕边地区,与当地中共党组织、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开始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其后约两年半(1932.12~1935.5)的时间里,根据地疆域不断拓展,总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红军从入川时的1.4万余人发展到8万余人,拥有10万余人的地方武装和群众武装;建立了23个县和1个特别市的苏维埃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大力发展经济,保障军民供给;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参加红军,支援革命,促进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苏区军民浴血奋战,抗击和抵御了四川军阀和胡宗南部的多次进攻,打破了蒋介石“川陕会剿”的美梦;成功运用了“收紧阵地,诱敌深入”和“主动出击,积极防御”等战略战术,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川陕苏区的党和政府,领导群众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育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干部。特别是根据党中央部署,全力配合与掩护红一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的战略转移,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完成长征和促进革命新局面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革命根据地人民输送了12万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其中4万余人英勇牺牲,长眠于秦巴山区。川陕苏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浇灌了这块红色的沃土。

        《西行壮歌》一书,以时间为经,以巴山蜀水为纬,以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史料为据,对川陕革命根据地从建立到发展壮大,到战略转移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实事求是、引人入胜的记叙。作为向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的献礼,它既是对无数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也是对川陕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深情告慰,更是对红军精神的弘扬和彰显。

        长期以来,有关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反映这段历史的著作,这还是第一部。与以往关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图书相比,《西行壮歌》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全书收录了两百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物图片,除川陕革命根据地著名人物、历史遗迹等照片外,其中的绝大部分革命文物图片是首次公开。

        如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翻印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翻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共川陕省委机关报《共产党》等,这些革命文物照片,鲜活地呈现了川陕省党和苏维埃政府发展壮大的历史脉络。

        又如《雇工斗争纲领》、《妇女斗争纲领》、《西北军区赤卫军条例草案》、川陕苏区少年先锋团的机关报《少年先锋》、《怎样分配土地》、《平分土地须知》等革命历史文物,则真切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场景。

        还有如《红色中华》报道的红军胜利消息、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印发的《捷报:胜利!胜利!又大胜利!!》、《捷报:大胜利,伟大胜利!》等,即使我们今天来读这些捷报,仍会情不自禁受其感染。

        第二,《西行壮歌》结构清新,叙述简明,以精炼的篇幅,全面记述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全过程。这部书总共只有六章,即川陕曙光、烽火燎原、谱写新篇、鏖战巴山、战略转移、丰碑永存。“川陕曙光”概要地介绍了川陕边地区早期的革命活动、川陕边人民的武装斗争和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的过程;“烽火燎原”介绍红四方面军入川初期粉碎刘湘等四川军阀对根据地的“三路围攻”的斗争、随后举行的三次进攻战役,以及在此过程中,召开木门会议和建立红三十三军的情况;“谱写新篇”介绍川陕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苏维埃政权建设、土地革命、军队建设、经济和文化建设,使读者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鏖战巴山”主要介绍川陕革命根据地为反四川军阀“六路围攻”所做的各项准备、粉碎敌人“六路围攻”的过程,直至取得全面胜利;“战略转移”则主要介绍打破国民党军队“川陕会剿”的斗争、配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的过程;“丰碑永存”主要从六个方面客观评价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作用。

        第三,《西行壮歌》装帧考究,逼真地还原了革命文物的历史感、文物感。如第128页的《川陕省军区指挥部条例草案》、第147页的插图《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政策》等等,将草纸的质感、蜡纸油印留下的纸张浸油的痕迹都很好地再现了出来;而第142页的《春耕生产宣传画》、第197页的《红军捷报——打败杨国桢旅》等,都是从土墙上揭下来然后由博物馆收藏的革命文物,这本书的印刷甚至让你能够感觉到它们曾经贴在墙壁上的历史。

        “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这是毛泽东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高度评价。

        《西行壮歌——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四川省博物院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60.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