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7月13日 星期三

    陈子昂如何扬名?

    臧 嵘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7月13日   15 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唐朝杰出诗人陈子昂的名句,凡是我国稍有知识的人,应该都能背诵它。这首题为《登幽州台歌》的诗,是陈子昂39岁那年在北京地区写的。其实,诗人陈子昂20多岁时即成为唐朝文学界名扬天下的文人。在他的成名之路上有许多典故和趣闻。

        正史《新唐书》记载,陈子昂少年时代并不是一个用功的孩子,他是“富家子”出身,却意气用事,一天泡在射箭棋艺等博弈活动中游耍。18岁以后才开始发奋读书并“慨然立志”,《陈氏别传》形容他:“谢绝宾客,专精坟典”。21岁那年,专门从家乡四川射洪东至咸京西安读唐朝的太学。在那里他接触了许多名家,由于他聪明好学,逐渐成为文界瞩目的新秀。

        关于陈子昂的扬名,历史文献和野史有三种不同的记载——

        第一种说法见于《旧唐书》,其《文苑传中·陈子昂传》记曰:“初为《感遇诗》三十首,京兆司功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天下文宗矣!’由是知名。”王适当时已为武则天时代著名文人,有一定社会影响。《全唐诗》收有王适诗,有“独坐年将暮,常怀志不通。有时须向影,无事却书空……”等几句,其情调,怀才不遇的心绪,与陈子昂颇有相似之处。从诗题看,他也去过子昂四川老家,和子昂早已相识,后来子昂的挚友卢藏用所写《陈氏别传》悼文,曾提到陈子昂与王适早年相识相知之事。但史家对此却有疏忽,有一点明显与事实不符——即称王适主要是夸赞《感遇诗》三十首,这是片面和偏激的。因为陈子昂《感遇诗》三十首,是一生中陆续写成的,并非陈子昂年轻时刚入长安、洛阳前所作,《旧唐书》说王适在京城初见陈子昂不久,就说因为欣赏他的三十首《感遇诗》而预测诗人“必为天下文宗”,这一记载肯定是不准确的。

        关于陈子昂怎样扬名首都和天下,第二种说法见于唐人野史。在宋人李昉编纂的大型类书《太平广记》中保存了一篇珍贵文章,全文共200多字,堪称一篇趣味浓郁的文界佳文。大致故事说:蜀人陈子昂,“十年居京师,不为人知”,这使他很郁闷。为了知名于时,设想了一个奇特的扬名计划:当时在都城市场上有一位卖胡琴的古董商人,卖一只古琴售价百万钱。街头上每日都有豪贵传观,都嫌贵不买。陈子昂却立命家仆从住处用车运百万钱买了此琴。这使周围人十分惊讶。子昂对人们说,我生平喜欢弹琴,请各位明日到敝处听琴,并以酒宴相待。第二天赴宴者竟达百余人之多,而且“皆当时重誉之士”,不想酒宴完毕,子昂竟当众捧琴砸碎,对贵客们说:“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所知。此乐贱工之役,岂愚留心哉!”意为“我写了大量诗文,但在京都无人赏识,今请大家来,是请文友们赏文,决不是为弹琴这种‘贱工之役’”。遂马上命人将他所写诗文摆满两桌,“遍赠会者”,请大家阅读指教。果然,会散之后,一天之内,陈子昂“声华溢都”。他在政治上也立时受到重视,女皇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宜当时封为建安王,马上聘他为“记室”秘书,不久又被武则天升任为八品“拾遗”之职,终于进入仕途。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风雅故事。但它只是野史记载,正史完全不见,可靠性存疑,在记述过程中也有明显失误——如记述陈子昂“十年居京师,不为人知”,就不符合史实。陈子昂曾于21岁和23岁两次入长安、洛阳都城,24岁就扬名京城和天下,这里十年“不为人知”未免写得过分。但是凭心来讲,陈子昂成名心切是可以理解的,唐朝比较重视功名,有许多文人用奇妙的办法取得声名。唐人小说《集异记》载著名诗人王维青少年时依靠给唐玄宗妹妹玉真公主献诗弹曲以求成名,便是明显一例。这些传说足以说明唐朝文人曾是多么重视功成名就。

        第三种说法看似是最为可靠和真实的。这是一条当时人的记载,作者是陈子昂的生平挚友卢藏用,陈子昂冤案死后,也是他专写《陈氏别传》以表纪念。在这本传中,卢藏用曾专门提到陈子昂扬名天下的真实过程,主要是陈子昂24岁那年所写的著名上书《谏灵驾入京书》。公元684年(唐睿宗文明元年),唐高宗崩于洛阳,正好陈子昂考中进士,当时已执权的武则天打算将高宗遗体西葬长安,引起朝臣议论,尚未任官的陈子昂大胆以“草莽”身份向睿宗和太后上书以为不妥,一篇谏约写了1600多字,洋洋洒洒,通过对历史、地理、政治等详尽的分析,极有说服力地得出已故皇帝还是安葬洛阳为妥的结论,这样既可省百姓之财力,又能使国内安定。文章最后,陈子昂真诚地剖白:作为小臣,他无任何私人目的,只求国家安宁富强。这篇上书送到朝廷后,大受武则天和睿宗的欣赏。据《陈氏别传》记载:“属唐高宗大帝崩于洛阳宫,灵驾将西归,子昂乃献书阙下。时皇上以太后居攝,览其书而壮之,召见问状。子昂貌寝寡援,然言五霸大略,君臣之际,甚慷慨焉。”意思是子昂貌相不甚昂扬魁梧,但对起话来十分慷慨激昂,与武则天君臣谈论十分投机。之后,武后下敕给了他最高的评语:“梓州人陈子昂,地籍英灵,文称 ‘晔’”。有了太后这句至高的评论,陈子昂立刻誉满天下。《陈氏别传》用下面的精彩文字来形容他扬名天下的盛况:“时洛中传写其书,市肆闾巷,吟讽相属,乃至转相货鬻,飞驰远迩。”即全洛阳都在传写他这篇名文和其他诗文,大街小巷,人们互相吟诵欣赏,甚至有文贩子到处售卖他的文章,从都城到偏僻地方皆如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