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7月13日 星期三

    清朝“存在”多少年?

    任国征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7月13日   15 版)

        今年我国将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一段时期以来国际上,尤其是美国也出现了“新清史”的学术热潮。这使得清史再次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我们在回顾清末民初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时,却发现了一个很有基础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到底“存在”多少年?这个问题可谓众说纷纭,应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第一种说法:267年(1644-1911)。

        1.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中说:“明朝诸帝统治了276年,他们的继承者满清的皇帝统治了267年。这是个有趣的巧合。”(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67页)

        2.罗素的《中国问题》中说“到1644年,明朝为满族人所灭,清朝建立,采用汉人的风俗。1911年,清朝被革命推翻。”(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推算出267年。

        第二种说法:268年(1644-1912)。

        3.唐德刚的《袁氏当国》中说:“(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下诏退位,历时268年的清朝,至此正式结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4.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中说:“大清帝国占据中国历史舞台268年,为自秦以降整个中国皇朝历史的八分之一。”(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页)

        又说“(从秦始皇)到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历经2132年,有492位皇帝。”(第278页)

        第三种说法:276年(1636-1911)。

        5.《中国历代年号考》中说:“公元1911年为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所推翻。自皇太极改国号起,共历十一帝,二百七十六年”(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2页)

        6.《辞海》说:“宣统三年(1911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专制君主制度。清代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共历十一帝,二百七十六年。”(第六版,1831页)

        第四种说法:296年(1616-1911)。

        7.柏杨的《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上)》中说清朝“一可汗十一帝,公元一六一六年——一九一一年,立国二百九十六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246页)

        第五种说法:分期法。

        8.郑天挺的《清史探微》中说:“整个有清一代二百多年,现在有三种分期法,即:按断代分,1616至1911年(天命元年至宣统三年),从关外建国开始,共二百九十六年;按通史分,1644年入关前应入明史不算,从1644至1911年(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共二百六十八年;按社会发展阶段分,从1644至1840年(顺治元年至道光二十年),共一百九十七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6-317页)

        以上表述涉及很多名家名书,中间涉及三个关键问题:

        1.起止年代。“清朝”的国号开始于1636年,而1616年是后金建立的时间,1644年是清朝入关的时间;清朝结束于1912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2月12日清朝颁布退位诏书,这两种标准均为1912年。

        2.计算方法。上述五种说法中,前两种使用的是“周年法”,即直接相减;后三种使用的是“年头法”,即相减再加一。两种方法在民国时曾通用过,但目前国际纪年使用“周年法”。如辛亥革命100周年,美国建国200周年等。

        3.历史纪年。我国农历(夏历)的“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历纪年存在绝对年份问题(会相差一年),即每个农历年横跨两个公历年份。如辛亥年一般对应1911年,但隆裕皇太后颁布退位诏的辛亥年腊月廿五却是1912年2月12日。

        所以,清朝应开始于1636年,结束于1912年,“存在”276年(周年法)。以上五种说法均有自圆其说之处,也均有缺失不周之处。有趣的是,以上考证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的两篇文章:

        一是6月22日13版的《明亡之辨及其它》中说:“对清朝在中国历史的260年整体存在如何定义,可另外讨论。”根据以上分析,这句话是不严谨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是6月29日15版的《让历史更加好看》一文混淆了历史的三个重要因素:史料、史书和史学。通过以上考证,“让历史更加好看”应当分解为:让史料更加可信、让史书更加“好看”和让史学更加繁荣,这样才会更明确和准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