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6月08日 星期三

    执掌门户,寻找支撑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6月08日   06 版)

        复旦社的高等教育教材开枝散叶,落地生根,这就是复旦社的经济支撑。

        机会来了,经过学校领导的深入讨论和慎重考量,2000年9月,贺圣遂受命出任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谈及往事,很多老员工用“众望所归”来形容。

        从这一年开始,复旦大学社步入了发展的正轨,持续稳定,年年增资,逐年增产。由于运营的良性,资产结构的良性,复旦社还曾被评为上海出版界“国有资产增值保值最佳单位”之一。规模效益的攀升,并未使复旦出版人止步不前,他们心中荡涤着“思想文化高地”的出版理想,不盲目扩张,不贪多求大,坚持走学术文化的专业出版道路。

        “抓一流作者、创一流品牌、占领学术文化高地”,贺圣遂反复强调,这是“复旦社一向的定位”,而不是“我当社长以后的策略”。然而,在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上,贺圣遂决策定下了“7、2、1”出版工程的实施,显然有决定性的意义。当然,现在略有变化,复旦社的高校教材现在约占60%,学术著作在25%到30%,社会读物在10%到15%。

        对于三者的关系,贺圣遂看得很清楚。第一,配合高等教育的发展,复旦社坚持凭借学校的地位和威望,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提供尽可能多的一流教材,这是复旦社经济上能够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第二,复旦社始终认为,大学出版社担当的最重要的使命是学术出版。复旦社坚持发现出版当代学者的原创优秀学术著作,这是复旦出版人追求的境界。要成为一流出版社,重要的是能将学术品牌和出版品牌合为一体。

        但复旦出版人也始终有这样的愿望——“以自己的出版物构建起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将大学里的优异的精神文化尽可能通俗化,使没有机会进入大学或者一流大学的社会大众也能感受精神的滋养。“所以,我们也做了很多普及读物。”在普及读物的出版方面,复旦社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找最优秀的作者写最好的书。“我们有些小书,比如《我们的国家》,其作者都是蜚声学界的一流专家,他们肯俯允赐稿复旦社,与我们的编辑专业素养和优质的服务精神是分不开的。”

        事实上,为了寻找经济上的支撑,复旦社也曾经走过弯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也知道教辅有不错的经济回报,也做过一些。 2003年,复旦社坚决地、自动地退出中小学教辅市场,因为这不是我们的本行。”

        早在2001年,复旦社就敏锐地捕捉到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先机,选用校训开头的两个字——“博学”,在工商部门注册,将品牌教材统一冠名为“复旦博学”。2004年,复旦社意识到职业教育发展的脉动,打造了新的教材品牌,面向实践性本科和高职院校的“复旦卓越”。此后,复旦社的高等教育教材开枝散叶,落地生根,成为品牌教材。现在,复旦社有各类优秀的教材500余种,持续年销售可以达到1万册以上的占200余种,这就是复旦社的经济支撑。

        复旦社一直秉持这样理念,一流教材要找一流的教师撰写。树立了品牌,就有了向外做品牌宣传的基本点。贺圣遂认为,教材也遵循图书出版的一般规律——系列化的教材容易成功。单本书销售,往往会有较大局限性。而系列图书的特点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可以不断地补充新的品种,新的品种会带动老的品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