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5月18日 星期三

    科学史别样读本

    戴云波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5月18日   15 版)
    《尤里卡》,陈洁著,三联书店2010年9月第一版,24.00元

        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国青年报曾开设过一个专栏叫“科学哲学”,一周一篇,发表过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它的文风是亲切的,文笔是隽永的,思辨是缜密的,观点是发人深省的,更为令人赞赏的,是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一种深情,一种对科学探索的深情,也包含对所有历尽艰辛与磨难甚至遭受种种不公的科学家的深情。这样的文章一周一篇显然太少,而且后来好像还不知什么原因无疾而终了,让我颇觉遗憾。

        正因如此,当我看到《尤里卡》这本书并随机抽取几篇阅读后,立刻意识到这正是我久觅不得的一本好书,因为它的文章完全符合上面所说的种种特质,能够使人在一种愉悦的阅读中去享受种种于我而言新鲜的知识与思想、丰富的哲理与意趣。可能是我的孤陋寡闻,我既不熟悉作者陈洁其人,也不知道书中的篇章都曾经在《新华书目报》上发表过,但这本书里的文章所体现出的老到的文字、锐利的眼光与深邃的思想,却使人深感“吾道不孤”,大有相见恨晚的感受。

        “尤里卡”,是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获得灵感后喊出的一句希腊语,意为“我找到了”。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科学精神的别样读本”。这本书首先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科学、什么是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做了坚定的、不容置疑的回答。比如作者通过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天文学家泰勒斯的遭遇提出“如何让抽象的东西在世俗和具象的世界里获得价值认可”这样一个深刻的命题;通过张衡地动仪的失传提出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不少有意思的玩意都是不断重复发明又不断的失传,终究积攒成了后世中国的积贫积弱;通过焦耳以业余身份鼓捣出焦耳定律这样的事实证明科学似乎只有撇清所有的功利才会变得纯粹、干净而快乐,等等。

        但这本书的意义还不限于此,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科学社会学、科学伦理学的“别样读本”。因为作者对于科学家个人的人格特征、道德品质及影响它们形成的家庭出身、成长经历都给予了极大关注。对于这些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天才骄子们来说,他们或如帕斯卡、卡文迪什、纳什及至中国上世纪70年代暴得大名的陈景润等这样一群先天心理缺陷、处于性格弱势却在某一领域天分超群的特殊人物,或如牛顿、拉瓦锡这样体现出惊人的科学成就与终生的宗教迷信、极度的自私贪婪集于一身的人性的复杂。惟其如此,作者一方面致力于将一些神化了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回复其本来面目,“接上地气”,另一方面又为受到社会世俗力量的不公待遇与观念偏见的扭曲的诸多科学家鸣不平。对于人工智能之父图灵仅因是个同性恋者就遭到社会的歧视与法庭的审讯,作者质疑道:“我们为什么就容不下跟普通大众不同的人?”或许作者身为女性的缘故,作者对于历史上的女科学家如希帕蒂亚、索菲亚、居里夫人、诺德等更寄予了无限同情与理解。

        好书的特点,要么是在某一点、某一领域独专胜场,要么是综合了多方面的优势。《尤里卡》应属于后者,将科普、小品文、哲学等各方面的特点融为一体,读来轻松愉快却又时而令人掩卷深思。当然,文章还可以继续做下去,本书所写的科学家按生年排序只到上世纪40年代,而上世纪50、60年代以来是公认的科技与社会相互促进、人类文明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可写的人、可写的事以及可资总结借鉴的哲理、教训当更为丰富,期待作者能够在不远的将来为我们奉献上更为精彩的《尤里卡》续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