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四川龙门山天崩地裂。“地震中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这一串冰冷的数字,在时隔三年之后,读起来依旧触目惊心。
三年的时间里,全国正式出版发行的纪念汶川大地震的诗集、专著不下百种,我们并不奢望《汶川大地震冲击波》一书在众多作品中有多耀眼,只希冀可以用最传统、最质朴的方式——文字,来记述真实的灾难以及灾难中真实的人和事。这是我作为一名出版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记述并传播事实。因此,当北京市地震局的工作人员手捧冯骥才、翟永明等知名专家、记者的厚达五百多页的书稿找到我时,我就坚定了将此书出版的信念,因为那些抗震救灾过程中的英雄。
人们常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伤痛。”三年过去了,我们应当关注那些因为地震而被迫改变了生命轨迹的人,心灵的伤害是否真的已经被治愈。我们应该回过头去看看,汶川大地震有没有给国人乃至世界敲响一次警钟?灾区人民物质和精神世界的重建工作是否在有效展开?城市规划与建筑构造是否需要在抗震减灾方面调整现行规范?灾后救援及应急措施是否到位?陈颙、金磊等抗震减灾专家在此书中对上述问题有着深刻的讨论。这些讨论,不仅仅是学者们的理论探究,更饱含了他们唤起相关部门和普通民众提高防震救灾意识的热切希望。
《汶川大地震冲击波》是《唐山大地震亲历记》的姐妹篇,是“大震灾系列丛书”的第二部,于今年5月与广大读者见面。作为该书的出版人,我希望这部著作不仅仅是对汶川地震亲历者的慰藉,更能成为我们民族抗灾史的一个见证。但愿那些国殇之际的述说,那些抚慰心灵的话语,能够成为振奋国民精神、解读灾难文化的精神食粮。
(作者为天津大学出版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