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3月23日 星期三

    真正的师徒关系是“让人要微笑很久的关系”,是“师与徒彼此的主动、试探与不断的了解、经营,是某一种‘爱与情’”。

    谁是好老师?

    冷玉斌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3月23日   12 版)
    《好老师是自己找的》杨茂秀/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28.00元

        早就知道,大名鼎鼎的儿童哲学教授杨茂秀先生是位很会说故事的“欧吉桑”,他顶着银灰色卷发的招牌标志,全台湾走透,只为教老师、教父母讲故事,并从中学会哲学性思索,认识儿童、理解教育。此岸的我们,虽未有亲临现场的幸运,现在倒也能在纸上一睹故事精彩。《好老师是自己找的》一书集结《国语日报》杨茂秀专栏有关“好老师”定义与特质之有趣味、有意味的故事三十余篇,编为“故事,点燃成长的光芒”、“好老师,应该像一首诗”、“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己找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四辑,完全可以帮助读者更进一步思考教与学的意义、成长与改变的意义。

        谁是“好老师”?

        孩子一生当中,老师这个角色实在重要,因此,关于“好老师”的讨论是个永恒话题,说到底,对“好老师”的追问,正是对“好教育”的寻求。

        在《好老师是一首诗也是一棵树》一篇里,杨茂秀以诗性的笔调、哲学的敏感和未泯的童真,写下了对“好老师”的终极理解:

        最好的老师,应该像是一首诗——那是我们没有办法清清楚楚透彻了解的东西,永远都有一些神秘;老师有时候也像是一棵树,对学生的关心像是根,树是长在地上的,会随着季节起变化,风吹树就摇,鸟来树就吟,虫子在树身上爬,他不喊“痒”。

        原来,好老师给的不是课堂上生硬的规矩,不是书本里刻板的知识,不是成绩单上空洞的数目,他是一位好兄长,他是一个好伙伴,多年以后,学生们也许会完全忘记他曾经“教”过什么,因为“教与学的活动,其实跟孩子在沙滩上的游戏差不多,所有的成果都会随着时间与潮流,从无到有再到无”,然而,“过程里的愉悦跟心醉神迷”像温暖的阳光,永沐心头。年近六十的杨茂秀记起小学导师蔡发贞,不由感慨,说当时不觉得蔡老师像朋友,现在却发现那会儿自己常常去找老师说话,如今老师已经不在,送他的“绿龙眼”还收在家里;中学理化老师郭威,上课总爱跟学生闲聊,初二时花了三个星期给他们介绍相对论,教授自认他对科学、哲学的兴趣正由那时开始,闲聊也出好老师?难怪书中上来就引述海德格尔的话:

        最好的老师常常让学生觉得没有学到什么,而实际上老师是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他的学生很多很多的东西。

        追问“好老师”,还有些其他计较,比如并非只有老师才能成为“好老师”,“有的老师在学校,有的老师在市场,有的老师在故事里”,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学生自己找的。另外,对“好老师”的评量不可轻忽,最近读到对张维迎的一篇访谈,他说“教育的好多产品短期内没法评价,做教育,一定要有很强的理念”,杨茂秀则直接提出“真正够好的教育评量,要用学生一辈子不断反省与反应来做,才可能公允”,不言自明,这是何等分量的评量——所谓“一辈子反省与反应”,正是对当初“不知不觉”的回味与珍藏——足以证明,真正的师徒关系确实是“让人要微笑很久的关系”,它本质是“命运关系”,那不只是“缘”而已,而是“师与徒彼此的主动、试探与不断的了解、经营,是某一种‘爱与情’”。

        “故事”在哪里?

        杨茂秀是台湾著名的儿童哲学专家,擅长创作与翻译、儿童哲学、故事说演,尤其后者,自他创立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便从未停止过推动儿童哲学与思考教育的脚步,他与同仁以故事播下无数儿童哲学思考的种子,培养了很多“故事志工”,贡献出非常多触动人心、新鲜有趣的故事。

        他在教育电台申请了一个节目,每周邀约至少一位老师到电台讲故事。在杨茂秀的想法里,“老师的故事,可以将老师这个行业最深层的生命点燃。不管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不管是正面、负面,都是点燃成长光芒的火星儿。”因为,老师在叙事中的声音,总会直接表达其内心的关照,故事更是以象征的手法,把抽象的理念具体表达出来。

        我讲一个杨茂秀讲过的故事,大意是这样:

        有名女性向巫师求子,巫师要她去摘些榄仁树果实回家,就会变成小孩。这位女性于是采回了十颗果实,到家果然变成十个孩子。过了一段相安无事的日子,有一天十个孩子吵闹,妈妈吼了一句:“你们这些树孩子。”孩子随即全部消失,妈妈又赶到榄仁树,把十颗果实再摘回家,但已不能再变回孩子,她这时发现每颗果实上都挂着泪珠。

        杨茂秀借这个故事是讲“不可责骂孩子”的道理,那样会把可爱的孩子逼回树上,再不肯出来,有一位妈妈讲,在责骂变成常态的亲子关系里,歉疚的果实会长在孩子的心里面,时日增长,心变成硬壳,亲子沟通演变为权威与反权威的戏码。何止是亲子沟通,事实上,师生关系不也如此?读完以后我很不安,反复问自己,过往的教书生涯里,是不是也曾让某个甚至某些学生“果实上挂着泪珠”,那一刻,我在心里祈求上天的谅解——“故事也许会是属于别人的,但是如果你认同,它就会跟你的生命编织在一起。”

        好老师,好故事,作为教育者,需要一些故事,将自己的童年经验整合起来,作为从事教学、关怀伦理的基础,需要故事去建立个人和集体的记忆,去建构我们的生命史,华德福的吴蓓老师曾告诉我,“讲故事就像诺亚方舟,是能拯救迷失的现代人的一条道路”,我相信;杨茂秀书里说,“如果在教学中,一点故事都没有,那我们的学习一定很缓慢、很苍白。如果是一颗种子,那一定是很难发芽的。”我也相信。所以,我也将写下属于自己的故事,让种子发芽,我会记住,好老师,是自己找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