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3月23日 星期三

    傅斯年如何看待经学?

    任国征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3月23日   15 版)

        《中华读书报》“国学”版3月2日的文章是关于该版上的《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2010年8月4日,简称原文)的一篇读后感,受此启发,再对原文谈一些学习体会。原文中“第一点”引用三位学者来提出三个重要问题。令人意外和欣喜的是,民国学人傅斯年恰巧对每个问题都曾有过精彩的论述,值得梳理剖析,以供参考。

        傅斯年对于经学的这些论述,集中体现在1935年在《大公报》发表的《论学校读经》(转引《傅斯年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1页)一文中。此文表面看是一篇教育类文章,实质上却以经学观点闻名,以至于仅相隔7天(4月7日和14日),享有盛名的《独立评论》就全文转载,非常罕见。傅斯年在民国学术界举足轻重,而且学贯中西,治学严谨,其如何看待经学就更值得学习借鉴。

        1.经学与思想史是何关系?

        原文说“在座的姜广辉先生主持编写的《经学思想史》,是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经学,我认为非常好。”

        傅斯年认为,经学史全是思想史的范畴。比如,汉宋的经学是哲学,清儒的经学是汉学,清末的经学是新学。但他却认为经学的思想在当今(民国)已经无用了,他说“不过据六经造这时代哲学,在现在又是办不到的事了。”

        从哲学角度,他说“汉朝的儒生自有其哲学,只拿五经比附出场面而已。宋朝的经学是宋朝的哲学,自孙复石介以下每人都是先有其哲学,再以经文附会之,岂特王安石一人而已。”

        从汉学角度,他说“清儒之所谓汉学是纯粹的经学了,乾嘉的经学也就全无政治的道德的作用了。”

        从新学角度,他说“清末,一面在那里办新学,一面在那里读经,更因‘康梁逆党’之学,不得用,读经乃全与现物分开。”

        2.“经”学与“史”学是何关系?

        原文说“(饶宗颐)认为‘经’实际上是从‘史’里里面提高出来的,是高于‘史’的”。

        傅斯年认为“史”比“经”要重要,这与饶宗颐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说“政府或书店还应编些嘉言集,故事集,模范人格的传记以作教训,以为启发。国文,公民,及历史的教材中,也应当充实以此等有用的材料。这些材料不必以中国为限,其中国的自不妨一部分取资于六经中之可懂的,有启发性的,不违时代的,这就够了。”

        他用“历史事实”分析,“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朝代都不是靠经术得天下造国家的,而一经提倡经术之后,国力每每衰落的。”他举例汉朝“东海边的读书人作书作相,汉朝也就在这时节头上不振作”;唐朝“玄宗亲自注孝经,玄宗也亲自听破潼关的渔阳鼙鼓”;宋朝“仁宗时儒术乃大行,也就从仁宗时起仰契丹如上国”;“明朝是开头便提倡宋元新儒学的,其结果造成些意气用事的儒生,酿成燕变而不能制。”

        3.经学还有用吗?

        原文说“(周予同的)‘经学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里面实际就暗含着经学已经没有任何实际作用了。”

        这同傅斯年的看法相同,傅斯年认为经学对于当今社会“确实无用”了。他从典籍和人物进行论述,很有特点。他说“六经之内,却是十分之九以上但为装点之用,文章之资的”。原因是“六经以外,有比六经更有势力的书,更有作用的书”,他认为对于帝王,《贞观政要》比《书经》好;对于乡绅,《太上感应篇》比《礼记》好;《近思录》比《论语》“好懂”;《春秋》“教忠”不如《正气歌》;《大学》“齐家”不如《治家格言》。“这都是在历史上有超过五经作用的书”。

        他又从人物上论述说“而一旦国家充分提倡经学,一面诚然陶冶出些好人物,一面又造成些浮文诡化的儒生。”他举例“儒生纷纷降索虏,留梦炎本是状元,洪承畴更是理学人望,吴澄钱谦益则胜国之盖世文宗也。事实如此,可知在古时经学制造的人物已经是好的抵不过不好的了。”

        根据以上分析,他用两个反问句鲜明地提出总结观点:“那么,在当年的社会中失败了的读经,在今日反能成功吗?”“难道相去不远的旧社会中试验两千年不曾完满成功的事,在相去如南北极的新社会中值得再去尝试吗?”

        傅斯年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去年12月20日,是傅斯年去世60周年。对于这位极有个性的民国学人先贤,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