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3月23日 星期三

    重估中国历史上的性别观念和制度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3月23日   15 版)

        本报讯(刘淑丽 王洪波)由《文史知识》杂志社主办的“历史中的中国女性”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约20余位学者围绕儒家文化与女性、近代女权观念的兴起与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当今国学、儒学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与会学者认为,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儒家的女性观以及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女性生活的影响。高世瑜在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孔子、儒家与妇女——儒家学说在性别制度建构中的作用》的论文。她认为,先秦时期,各个学术流派关于性别制度的主张是基本一致的,即都主张男女有别、男尊女卑,后来人们将这种主张归于儒家,是因为儒家整合了当时通行的性别文化(这一工作是由汉儒完成的),所以儒家只是整合者,而不是发明者。段江丽在《传统女德规范的现代价值》一文中认为,现代以来,我们一般给予传统女德规范以负面评价,但事实上,传统女德观念包含了很多今天仍值得肯定的内容,“这些观念塑造了无数优秀的妻子和母亲,如果没有贤妻良母,我们中华民族整个的历史都不知道怎样来写了”。传统观念中,有阳尊阴卑的说法,但另一方面也有阴阳和谐的说法,这种和谐论至今仍值得提倡。铁爱花在《阴阳学说与宋代理想性别秩序的建构——以尊卑、内外之道为中心》一文中认为,两宋儒者如王安石、胡瑗、蔡襄、范仲淹、程颐、司马光、朱震、朱熹、张栻等,以阴阳学说重解《周易》等儒家经典,以此作为建构宋人理想性别秩序的理论依据。宋儒基于阴阳学说而构建的性别秩序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代女权观念发生、发展的历史是本次研讨会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宋少鹏在《“女性”和“性”别观念在近代中国的建构:一种观念史的路径》一文中指出,近代“女性”一词出现时,是作为女+性的复合词,最早之含义是“女之性”,即女之特性并没有突显女子特性之生理基础。所以后来强调女性生理特征的“女性”一词,包含了女子之“性”化的意味,也反映了男性话语对于女子“她”者化的主观意愿。丁娟在《百年求索话男女平等》一文中认为,仅从自然属性上谈论性别及其相互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性别研究的主流方法,这种传统认为男性是生物链条上的优势性别,并将这种假设演义到社会生活之中形成了男尊女卑、男人统治女人的一整套思想和制度体系。直到工业化社会,人类才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男女平等的新理念。中国近代以来,妇女解放运动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男女平等也已从思想的幽灵,经由社会运动而被制度化并日益凝结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但她同时认为,我们对于我们对男女平等事业的艰难性、复杂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观念到制度、实践诸方面推进男女平等仍然任重道远。刘慧英《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女界革命”》一文则讲述了清末奇女子何震在日本主办《天义》报、发动“女界革命”的故事。刘慧英指出:“何震那种激烈的女权主义与现代以来强调民族国家利益的女权主义大相径庭,她的形象与民族女英雄秋瑾的形象也十分不同。我之所以对何震的故事倾注那么多的关注,无非是要强调:一百年前的女界革命并非仅仅是一场由男性启蒙家发起的民族动员,而是有不少像何震这样的女性先驱所参与,她们的印迹依然残存在历史缝隙中,历史不应忘记她们。”

        在举办“历史中的中国女性”学术研讨会的同时,《文史知识》杂志3月号亦聚焦于同一主题,发表了夏晓虹《晚清女权思想溯源》、苏生文《“自由大可结婚”——晚清婚姻自主的言论和实践》、邓小南《从出土材料看唐宋女性生活》等文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