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2月16日 星期三

    一本有特色的学术性通俗本中国文化史

    王 旷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2月16日   10 版)
    《江河万古流——中国文化巡礼》,冯天瑜、邵学海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98.00元

        冯天瑜、邵学海两位学者合著的《江河万古流——中国文化巡礼》是近年来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的佳作。冯先生作为国内知名的历史学家从事文化史研究已有多年。他家学深厚,其父冯永轩是清华国学研究院一期生,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名师。冯先生回忆小时候父亲给他讲解《论语》《孟子》,讲解时父亲手不拿书,不仅本经他滚瓜烂熟,郑玄、二程、朱熹的注释他都能背。深厚的家学奠定了冯先生牢固的旧学根基和宽广的学术视野,而这恰恰是当今多数学人身上所缺乏的。先前应香港三联出版社之邀,冯天瑜写了《中华文化史纲》(文字版),反响不俗。后来以《史纲》为蓝本编写的《中国文化史》作为高校教材也被广泛认可。《江河万古流——中国文化巡礼》是在《史纲》基础上由邵学海先生进一步缩编文字、配上更多插图的学术性通俗本,从学术语境而入“准大众语境”,适合专家、学者、大学生和中等文化水平以上的读者。

        我认为本书主要有三大特点。

        首先,视野开阔,结构清晰。文化史研究有两大难点,一是研究对象范围不清,二是牵涉知识面太广。对于“文化”一词本身的涵义,一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本书从广义文化视觉角度来勾勒中国文化的特质,即物质文化(或曰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或曰观念文化)四个层面。在结构上牢牢把握中国文化的四次转折,第一次转折发生在春秋战国,“官学下移,元典创制,诸子竞起。政治体制、社会组织、观念意识均树立了可供多元选择的范式”,属“中国之中国”阶段。第二次转折发生在两汉到魏晋南北朝,佛教东传,“易、老、庄互摄,又有印度哲学与儒、道的互动”,“其结果是胡汉互补,儒佛道三教共弘,自此进入‘亚洲之中国’阶段”。第三次转折是在唐代中叶以后,形成华严宗、天台宗、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和吸收了佛学思辨成果的新儒学——理学。“它们与地主、自耕农经济、文官政治相匹配,建构了渐趋成熟的近古文化定式”。第四次转折是19世纪中叶“英法等西方列强以炮舰加商品,打破了中国闭锁的国门。自此至今,中国迈入‘世界之中国’阶段”。作者鸟瞰全局,纵贯古今,通过对中国文化四个层面的勾勒和四次转折的切入,五千年浩瀚神秘的文明图景在读者面前变得清晰而易于把握。

        其次,行文简洁,评价允当。如论述汉代经学与今古文之争的专题,作者先从“经”的本义谈起,说到儒家经典的产生和汉代经学的发端,进而论及经学两派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野,作者归结为“四不同”。一是经文文字、版本、篇目不同,二是学术取向不同,三是所尊崇的圣贤对象不同,四是学风不同(因本文篇幅,对“四不同”问题未加详录)。区区两千余字,举重若轻,执简驭繁,经学的前世今生,已然窥其大略,即使是对经学一无所知的读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最后一段的结语评述尤其精彩,“经今古文之争,不仅是两种不同的学术流派之争,而且体现着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文化倾向。历代学士多依傍经典,通过注经、释经透露己见,或尊先法古,或托古改制;或‘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每遇社会政治改革,文化思潮流变,今文派和古文派便余响重奏,借尸还魂,影响中国学术文化可谓至远至深”。这段评述作为本小节的点睛之笔,除了娴熟的文字功力,也深蕴作者对中国几千年学术史和文化史深刻而透彻的领悟。

        再次,图文并举,印刷精美。本书凝聚了冯先生多年文化史研究的心血,同时又吸收了最新的出土文献和研究成果,更兼图例之丰富详实也是之前不少学术史专著难以相比的。本书配有各种图例近300幅,生动形象,与文字相得益彰。同时,采用轻型纸印制,开本适宜,手感极佳,不仅便于阅读,也具有上佳的视觉品相。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