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刚踏入某一领域的青年学生通常希望有人能指点阅读和思考的门径,开些基本书目。然而这种需求很少得到真正的回应。教材通常是了解某一领域的首选入门著作,然而由于学术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一流学者大多不屑于写教材,因此各领域通行的入门读物通常出自缺乏足够学术资质的籍籍无名之辈,不能反映该领域重要的学术论题及已有的研究成果,观点陈旧,文字枯燥,难以激起学生对该领域继续探究的兴趣。很多时候青年学生不得不求助于网络,但网络的交流虽然足够开放,也足够多样化,但质量却未必有保障。谢泳教授新著《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着意改变这种状况。在该书后记中,他说:“我追求的是想让有兴趣并试图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生,开始接触这门学科时,在一两天时间内能对这个学科的基础史料和研究方法有个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慢慢培养兴趣,逐步积累、体会,最后养成研究习惯。”
该书是谢教授在厦门大学开设研究生课程的讲义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原题《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搜集与应用》。全书分六章,主要讲解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史料的类型及其搜集、辨析、解读,简明扼要,总共十万余字,信息量却大得惊人。谢先生意欲接续被“论说”传统遮蔽掉的“掌故笔记”传统,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建立一个坚实的文献学基础。书中介绍了数百种重要史料,不仅涉及到现代作家的文集、传记、年谱、日记、书信、回忆录等,更为重要的是介绍了诸如《中国现代文学总目》《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民国时期总书目》等大量重要的文献目录书籍、《二十世纪中国作家笔名录》《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等工具书以及《袁同礼著书目汇编》《上海孤岛时期文学报刊编目》等专题文献资料,甚至介绍了通过法律文书、思想汇报、内部参考、拍卖图录、同学录、职员录、年鉴、画报、校史、广告等途径获取史料的方法,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了。学科细分的后果之一是,作为旧学基本功夫的文献学独立成为专门学科,大量的文史研究生完全缺乏文献学的基本训练,在资料的检索和辨识等初步环节上大费周折,研究也就不得其门而入。类似该书中的基本文献的介绍实在是非常有必要。仅从信息资源这个角度来说,该书也值得从事现代中国文史研究的青年学子备一本在手边,以免无米下炊之苦。
不过,按照谢泳教授的说法,通过种种办法找到的这些都还只是“材料”,要成为属于你的“史料”,还需要把这些材料与历史情境中的人与事建立起联系,用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去筛选、判别和解读。他特别指出:“史料问题关键不是量的问题,而是随研究对象的变化来判断史料的问题”。以“鲁迅的厦门叙事”为例,他比较了从1954年到2008年关于此一主题的多种资料,把这些资料中的鲁迅及对立面的形象加以比较,并置于具体年代的政治文化背景中,指出由于政治文化背景的变化,意识形态预设越来越强,“鲁迅的厦门叙事”也越来越偏离历史事实。
谢教授虽任教于大学中文系,但是学术兴趣并不局限于文学史,在知识分子研究、思想文化研究等一般史学方面也着力甚多,该书在写作意旨上步踵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因此在一般的史学意义上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于希望对现代中国文学、历史、思想的基本文献有一基本把握的青年学子,该书不失为一入门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