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接力社,又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年发货码洋3.51亿,其中教材教辅发货码洋是1.245亿,一般图书2.265亿,同比增长17.26%;退货率是9.39%,当年回款率89.72%;截止10月31日,库存6729.56万,滞销书码洋是946万,常销书和常备书库存书是5783.58万,一个非常良性的运营结构。
自2001年,接力出版社搭建起北京出版中心后,十年时间,主营一般图书、没有任何体制内出版物的北京中心,在图书零售市场日渐凋零的背景下,年年都在增长,从第一个出版年度的5400万到现今的两亿多,所有曾经在市场拼杀征战的出版人,都可以掂量这些数字的分量。
2010年的接力社,在产品结构调整上苦下功夫,强化低幼强势品牌运作,强化青春读物品牌运作,现在看来,这两个目标都已经达到。之所以强化低幼和青春板块,一是因为接力的少儿板块一直表现稳定,但是“低幼前几年做得不是很好,我们觉得还有新的发展空间”,从市场已有产品来分析,“这个市场将来的上升空间还是比较大的”;青春读物板块,则是“我们选题储备比较多”。2011年,接力则会强化少儿尤其是原创少儿文学板块,“每年都会有一两个板块要拉动和提升”。
营销方面,接力去年一直在强化网络拓展和目标细分市场的细化,精耕细作。比如,低幼市场就做得比去年细多了。阅读推广人也下了很多功夫,采取了新的模式,进行整个板块的阅读推广营销,不是过去单品种的营销。
在白冰的感受中,少儿图书市场竞争确实越来越激烈,做少儿图书的出版社越来越多,图书品种越来越多,对作家资源、新作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非常过硬的好的图书产品,文化含金量、艺术含金量比较高的差异性图书产品,自然会有市场含金量。“不管市场怎么变化,读者永远需要好书,市场永远是给差异型图书产品的。”白冰评论。
在白冰看来,“有时候,市场是创造出来的。读者的阅读需求需要引领。”确实,诸如“第一次发现”,就引领了一种新的科普阅读风潮。而信息的有效到达是门大学问。首先,书要好,要想办法让读者知道书的独特价值,不但整体营销要做好,书的每个细节都要做好,“实际上是一个角色转换的问题”。白冰很赞成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的理念:出版人不能仅做内容提供商,还要做阅读服务商。作为阅读服务商,除了提供与阅读相关的服务,比如培训、导读等,其中重要的是,书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好如何为读者服务。
2011年初,接力将进行机构调整,把南宁和北京两地现有的20余个部门,调整为低幼读物出版事业部、少儿读物出版事业部、青春读物出版事业部、教育读物出版事业部、阅读服务事业部和品牌授权经营公司,机构的调整,正是为接力出版社新的发展打下组织保障基础。调整结束后,“出版社体量、规模,都会扩大”。其中,阅读服务的目标是进校园、进幼儿园,组织家长的阅读培训,把工作做细。但是,阅读服务“最终目标是要让读者受益。通过培训活动、亲子共读、分级阅读读书活动的开展,让读者实实在在得到高质量的阅读服务,不能单单以卖书为目的,但是,做好了服务,在读者受益的同时,企业肯定会受益”。
品牌授权经营公司已经酝酿了两三年,“今年一定要启动”。新公司在体制上会创新,尝试儿童图书的数字出版,成为品牌的孵化和品牌延伸、连接产业链的平台。
接力社2011年的目标和规划是,要在现有基础上,有新的增长和突破。这个增长,是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包括年销售码洋和利润的增长,另外,人才队伍的成长。目标实现的保障就是机构调整,体制创新,还有就是发挥自己的优势,抓好选题创新和新的市场空间的拓展。“我们已经拓展了儿童哲学书,这个品种在国内还是比较缺的;同时,数学学前准备系列,游戏认知书系列,对于接力社来说,都是新的拓展。”
此外,维护强势品牌产品,延伸强势品牌产品将是接力社2011年的主要工作之一。比如,“‘马小跳’系列,今年要做升级;‘第一次发现’丛书,要有新书出来;‘蓝精灵’有后续产品;‘波西杰克逊’系列、‘鸡皮疙瘩’系列,这些品牌一定要维护好,这是接力社2011年经营很好的基础。”
尝试儿童图书数字版权的转售,与中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番薯网、九月网等技术商的合作,而且在一些项目上已经开始有收益,是接力的新动向。“一种内容,多种呈现,复合出版,是出版发展的新模式。主动合作, 才有定价权和协商权。”白冰说。
成立于1990年的接力社今年迎来了20周岁,而北京中心的建立也已有十年。虽然每年都有增长,但白冰并不满意:“增长幅度不快,体量太小,盈利模式太单一,产品结构、企业机构设置也不太合理。所以,接力社压力最大就是在2011年,怎么迈出新的一步。”
当然,“一天之间有飞速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白冰说。但是,如何在国家需求、市场需求、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三者当中找到一条最佳发展途径,是接力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感觉压力最大的问题。
“出版业的转型期,机会很多,大家都快速发展,我们如果原地踏步,肯定是不行的。”白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