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余传诗)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从今年一月起将“咬嚼”的视线再次瞄准国内最为活跃、最具影响的作家,每月一次公开发表“咬嚼”报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作家普遍对语言文字有独特的敏感和立场。但被“咬”的十二位作家对公布的“咬嚼”报告心悦诚服,认为“‘挑毛病’能让我们在创作时更多一些对语言文字的珍惜和警觉”。
今年《咬文嚼字》对“点击文坛十二家”设计了严略的“咬嚼”流程:第一步,广泛征集来自读者的纠错意见;第二步,成立语文专家评判小组,从中选出能够成立的意见;第三步,从可以确定的语文差错中选择典型差错,告知作家本人;第四步,读者意见经作家认可后,请读者写出分析差错的文章,形成“咬嚼”报告,予以公开发表。一些学者评价:“咬嚼”作家是一个多赢的行为——对社会来说,澄清了对语言文字的误读;对作家来说,提高了自身谦虚谨慎的声望;对读者来说,获得了更多的语文知识。通过纯洁健康的语言文字,让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据悉,明年《咬文嚼字》“咬嚼”的目标将转向在国内美誉度较高的十二家周刊。从2011年第1期始,逐月给出这12家周刊的语文质量检测报告。这12家周刊是分别是《第一财经周刊》,《凤凰周刊》,《环球人物》,《瞭望周刊》,《瞭望东方周刊》,《南都周刊》,《南方人物周刊》,《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新周刊》和《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