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09月15日 星期三

    在笛声和风的殖民地

    赵荔红(本报书评人)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09月15日   11 版)
    《草根集》,李少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12.00元

        略略内向、稍稍警醒的少君身上,很难看见当年那个在野地、村舍间摸爬滚打的小小男孩影子了。只是当我们穿行江阴鹅鼻嘴公园山坡、春天年轻充满馥郁香气的树木间,少君谈起油菜花之人事,笑着指指前路说:途穷当大哭而返。他穿白衣,黑边眼镜,他那个样子是文气的。

        这个文气,在他诗歌中最能体现。他和我说,小说很难表达一个作家的真正心性。散文、诗歌能。诗歌最直截地流露内心。

        少君热爱山水、花木、孱弱女心、笛声、风转云起的人事,甘愿被这些美好物事殖民,流连拘役。他对自然山水、对未知、对神明有畏惧,意识着“我小如一只蚂蚁”,在大草原中央,或一个无名小站,背后有一切未知者,“再背后,是神居住的广大北方”。

        那一夜,暴风雪像狼一样在林子里逡巡/呼啸声到处肆虐/树木纷纷倒下,无声无息/像一部默片上演/我们铺开白餐巾,正襟危坐/在厨房里不慌不忙地吃晚餐/而神在空中窥视/只有孩子,跑到窗户边去谛听——《暴风雪之夜》

        人在自然之肆虐中,与之斗争,对抗,不协调,人与自然的冥冥上方,有超越自然与人的神在。但少君其实并不支持认同这种“对抗”与“超越”,而讲求与自然与神的和解与协调。怎样的心性才可达到和解和谐?须得孩童一般的赤子之心,或说无知无畏之心。“只有孩子,跑到窗户边去谛听。”这首诗的画面感极强。在宁静的模样中,暗涌着天地万物、自然与人、人及神,以及生命之思。

        但大多时候,“人心,柔弱如一根芦苇/被倾盆大雨压垮了”(《暴雨》)。诗人在城市的焦灼中奔走,惊骇于暴雨中千疮百孔的城市面容,逃避江湖上可能的行踪诡秘的陌生人,忧惧于朦朦胧胧不知形状的人心之雾。由是,他宁可逃遁到山水自然之中:

        我自愿成为一位殖民地的居民/定居在青草的殖民地/山与水的殖民地/花与芬芳的殖民地/在笛声和风的殖民地……/但是,我会日复一日自我修炼/最终做一个内心的国王/一个灵魂的自治者——《自白》

        诗人很明白,他被山水青草花与芬芳殖民,被笛声之美风之轻灵殖民,仅仅是一种逃遁,更重要的还必须是内心的自我修炼,成为一个具有坚强精神灵魂的人,做一个“内心的国王”,而不能一任内心柔弱如芦苇,这样才能抵御种种现实压迫。最终,“当我君临这个海湾/我感到:我是王”,这个小小的霸气的“王”,是他经历了强大内在精神修为之后才可能的。

        诗人有时候逃遁于山水自然中,有时候,还逃遁在儿女情长中:

        一会儿是家国事大/一会儿是儿女情长/焦头烂额时,你是一帖他贴在胸口的清凉剂/安宁无事时,你是他缠绵心头的一段柔肠——《碧玉》

        我读少君随笔,更多“家国事大”,而诗歌,除了生命、审美之思外,更多“儿女情长”。一个渴望成为“内心的国王”的人,常常会为一些弱、一些瞬间的美而震颤:那一片肥大叶子,那一朵洁白玉兰花,落在地上,“竟然无人认领,清风明月不来认领/大地天空也不来认领”,这种无助感、无奈感、飘零逝去之感,令诗人震颤而伤感,想见诗人伫立人行道边,默默注视这自然微小发生的凋零,而人心却漠然、熟视无睹;住宿酒店女服务生,她们懵懂的姿态,也令敏感诗人惊叹,“她们浑然不知自己的美/但她们模糊地意识到自己的弱”,或者说,并非女孩意识到自己的弱,而恰是这种“弱”唤醒着诗人的感动,弱会持续,强会折断,意识到暗弱,才能终于强大。我们听肖邦,音弱下去,是最美的,弱音会慢慢生长,而终于明亮起来。

        就其诗艺言,我以为有这三样:

        中国古诗词的深切影响。除了一些篇目《二十四桥明月夜》、《南山吟》等明显感觉外,诗歌多短章,意象使用也多受古诗词影响,很少缠绕、跳跃的欧式句法,安静形式之框中,心思神意悄然涌动,单纯、简明诗意在宁静中缓慢展开。有些篇章,如《山中》,几乎就是新一首暮春踏青、扣门讨水、人面桃花景象,这首是一支三角梅如笑吟吟乡间少妇,少君告诉我,这首意境全是他真切经历的,并非想象。还有音节。少君是主张诗可入歌被广为传唱的,在江阴,行走长江边上,他与我谈及此,我说《诗经》原就是合韵可歌,一唱三叹,后来失了曲谱,只留下歌词了。

        诗歌画面感极强。汉字原是形意感强的。中国古诗词皆可入画。少君诗歌,如画,或者,如一段影象。有时是定格:“一座四合院,浮在秋天的花影里”;“一转眼,樱花落满月光下杯盘狼藉的石桌”;“夜色中伫立桥上发短信的人儿啊/显得如此娇嫩、柔弱/仿佛不禁春风的轻轻一吹”。有时是长镜头移动,视角随之变化:

        白鹭站在牛背上/牛站在水田里/水田横卧在四面草坡中/草坡背后/是簇拥的杂草,低低的蓝天/和远处此起彼伏的一大群青山/这些,就整个地构成了一个春天——《春》

        这首几乎是一幅画。从视角移动看,由近而远,由具体之小而渐生广大开阔,以至无垠,春天既在青山起伏蓝天草地,也在具体而微的白鹭水牛。少君以极单纯意象展开一个丰富有层次的世界。由近而远的镜头推移,在《神降临的小站》这首也很明显。

        点睛之笔落在末一句。这是少君诗歌很明显一个特点。前面的缓慢叙述都为了末一句之回转变化,意味深长。比如上面《暴风雪之夜》这首末句,“只有孩子,跑到窗户边去谛听”是整首诗的魂灵之笔,轻灵一点,全盘都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