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的背景下,艺术素质教育受到学校与家长高度重视,各式艺术培训火爆起来。艺术素质教育有渗入功利化色彩的倾向,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家长和学校难以遏制的追求“证书”倾向。
有些看上去“抬头”吓人的全国大赛,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例如某个声势浩大的全国青少年朗诵大赛,主办方是某市郊区文联,那些支付了上千元参赛费、上万元辅导费与旅行食宿费的家长,谁也不会去问协会领导,真的参与了这个赛事还是仅借出了一个公章。挂靠名校的套路与其如出一辙。评奖过程更是荒诞,合影时可以发现,每个人都捧着奖杯和奖状。
人人获“奖”,个个有“证”看似皆大欢喜,意义还在艺术上吗?获奖的“抬头”越来越大,证书的等级越来越高,看似展示的是孩子的才艺,实则炫耀的是家长的资源。这种“证书化”倾向,也是另一种“增负”。
将追求证书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转化为一次艺术的体验之旅或者观摩一次经典的演出,在一场场艺术活动中学会交流,体会美的精粹,提高个人的艺术技能与身心的机能,让孩子找到更好的自己,展示更美的自己,这才是艺术教育最好的“证明”。
(《新民晚报》10.4 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