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繁琐复杂,人手不足是普遍面临的问题。为此,不少基层政府招聘了大量临时人员,以缓解工作压力。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当前一些基层政府中,临聘人员超过了在编人员,成为推动基层工作的重要力量。同时,临聘人员存在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岗在人不在等问题,已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短板,亟待引起重视。
“疫情防控、人口普查、疫苗接种,从去年到现在就没闲着。”李颖是东部某市街道的临聘人员,从事的工作和在编人员并没有太大区别,每天都要做很多“不太难但繁复琐碎”的工作。
社会治理重心不断下沉,基层政府承担的工作任务也在不断增加。东部某沿海城市的一位乡镇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乡镇现有在编人员94人,临聘人员122人,如果没有临聘人员,工作根本无法完成。“有的工作任务下放了,但人力和资金没有到位,仅靠在编人员,工作开展难度有点大。”“一些工作比较久、能力比较强的临聘人员常会身兼数职。”这位乡镇干部说,虽然没有编制,但他们撑起了基层治理的半边天。
尽管在基层治理中,临聘人员不可或缺,但由于收入水平较低,缺少上升渠道,总体而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一发奖金一有活动,通知上都写着编制员工参加,临聘人员只能靠边站。”一位临聘人员说。
多名基层工作人员表示,临时员工早已不“临时”,除非临聘人员有重大过失或者面临较大政策调整,一般不会被解雇。
基层临聘人员以招录的劳务派遣人员和专职人员为主,也有一些是退休的基层干部,此外还存在少量通过乡镇干部介绍“走后门”进来的临时人员,招聘程序不够公开、严格,一些干部安插亲戚朋友的现象依然存在。
基层治理离不开临聘人员,但目前需要严控“增量”,管好“存量”,进一步提升临聘人员的专业素质。专家认为,当前一些地方“有编不用、编外扩张”,有的地方在临聘人员招录管理上缺乏统一的规定和标准,这必然对基层工作队伍建设造成冲击。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林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基层临聘人员的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和激励政策,推进形成编内编外人员分工协作、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的工作氛围。
(《半月谈》2021年第18期 尹思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