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非学科类培训也应纳入“双减”治理

    《 文摘报 》( 2021年10月12日   06 版)

        此前教育部已经发文,明确学科类与非学科类的范围,但学科类与非学科类的界定仍存在模糊地带。比如,按照教育部确定的学科类范围,英语培训属于学科类培训,而有培训机构认为“新概念英语”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素质,不属于学科类培训,而属于非学科类培训。

        显然,如果不能消除学科类与非学科类界定的模糊地带,就会出现机构打擦边球把学科类培训包装为非学科类培训进行违规经营的问题。

        随着“双减”的推进,不少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向非学科类培训,资本也涌入非学科类培训。对此,校外培训机构要意识到,虽然“双减”开放了非学科类培训,但鉴于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的界定,主要依据是是否与升学挂钩,进行提分培训,因此,随着美育、体育纳入中考,并逐渐提高中考体育分值,假如机构和资本涌入非学科培训领域,加剧非学科培训的竞争以及内卷化,导致艺术、体育培训出现过热与应试化倾向,那未来把艺术、体育培训纳入学科类培训管理,是完全有可能的。

        “双减”要减轻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而不只是学科类培训负担。非学科类培训负担加重,也是“双减”要关注的问题。

        近日,针对学科类培训转向和资本涌入非学科类培训等问题,教育部表示,为防止出现政策空白,教育部将研究起草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加快校外培训管理条例立法进度,对非学科类机构管理一并纳入,这传递出重要信号。机构和资本进入非学科培训领域,一定要避免重蹈学科类培训的覆辙,不能过度逐利,要坚持为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教育选择的定位。

        (《羊城晚报》9.30 熊丙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