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级政府和部门正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减碳。在实际执行中也出现一些不良苗头,“运动式”减碳、“一刀切”式减碳不同程度存在。
具体表现为:一是空喊口号,相互攀比提前完成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盲目下指标,开展减碳竞赛,大造声势却不见实效。二是将问题简单化和短期化,不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制定不切实际的行动方案。三是缺乏系统观,不考虑整体和局部、短期和长期,为了局部、短期利益,或者简单“一刀切”,或者根据市场主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采取不同的政策标准,人为在减碳过程中制造不公平。
以上减碳方式的危害不容忽视。没有立足我国国情,超越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干扰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最终可能导致减碳不成却影响经济发展。“一刀切”减碳对部分必要发展项目造成影响,推动上游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简单粗暴减碳可能会加重部分企业困境,通过限制用电来减碳也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这些错误做法的结果不仅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无益,反而会影响减碳整体进程,甚至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
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较高、煤炭作为能源主体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工业化进程仍在持续推进的情况下,减碳工作难度相对更大,不能“运动式”开展,简单追求短期成效,而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分步有序扎实推动。
(《学习时报》10.6 娄飞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