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告别默克尔

    《 文摘报 》( 2021年10月12日   05 版)

        默克尔

        2019年6月18日,德国首都阳光明媚,午后最高气温逼近30摄氏度。这一天对刚上任不久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意义非凡,他来到柏林,准备会见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安格拉·默克尔。

        意外出现了,当两人正向上升中的国旗行注目礼时,默克尔忽然颤抖起来,她不得不多次将双手交叉放在肚子前。

        9天后的一场活动上,站在德国总统施泰因身旁的默克尔再次颤抖起来。同年7月10日,与时任芬兰总理林内出席军事荣誉颁奖典礼时,默克尔又抖了起来。一个月内三次颤抖,人们忽然意识到,“铁娘子”默克尔也会生病和衰老。

        那时默克尔64岁,前一年刚刚宣布将不再寻求连任执政党基民盟主席。这意味着到了2021年9月26日德国议会大选时,她就会为16年的执政生涯画下句号。

        成长于东德和苏联的统治下,默克尔从小就学会保持低调和谨言慎行,还从父亲那里习得了极其务实功利的态度。这些性格特点在进入政坛后均为她提供了不小帮助。只是,随着在位时间越来越长,她在性格上的优势也逐渐暴露出问题。

        2005年默克尔刚上台时,民众并不看好她。那时,民众和政客管默克尔叫“Mutti”(妈咪),代表着不信任,“女性擅长家长里短,能带领整个国家吗?”

        所幸,见证了默克尔在处理内政、外交和危机时的表现,民众对她的支持时高时低,并最终落在一个比较正面的区间。“妈咪”也从讽刺转变成了带有一丝温情的称呼。

        默克尔上任后的首个重大挑战是欧洲债务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随后突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欧洲同样未能幸免,希腊成为了首当其冲的目标。

        当希腊经济处在生死存亡之时,默克尔起初并没打算伸出援助之手。2011年,她甚至还否决了一个由美国和法国主导的纾困计划。那时,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在纾困计划中出的钱也是最多的,那是德国纳税人的钱,她不想惹选民不悦。此外,欧债危机使欧元贬值,“弱欧元”对经济依赖出口的德国其实是好事,这似乎给了默克尔更多不作为的理由。整个危机过程中,这位科学家出身的女总理任由自己掩埋在经济数据和图表里,除了表示“不帮”外,她保持沉默,拒绝对外透露任何想法。

        最后,在其他欧洲领导人和奥巴马的压力下,默克尔终于支持了一项欧洲央行的救助计划,通过购买债券阻止希腊主权债务违约。作为交换,希腊等其他接受帮助的国家承诺出台更严格的预算政策,并接受欧洲央行的监管。

        默克尔改变主意帮助希腊,一方面是因为那时的民意大概五五平分,另一方面她也意识到如果欧元因此瓦解,欧洲各国将因重返原有的货币体系面崩溃,想明白希腊破产对德国无益,自然也就帮了。可以说,默克尔是十分现实的,都是从德国和自己的利益出发。但是,如果默克尔做事一直从自身利益出发,她为什么会在2015年决定打开国门,接收难民呢?毕竟,这一举措直接导致默克尔和基民盟支持率大幅下跌。这一步,走得十分“不默克尔”。

        其实在2015年的夏天,德国民间对以叙利亚人为主的难民普遍持同情态度——德国也是从分裂阴影中走出来的,因此比其他欧洲国家更能共情。

        其次,那时侯大量难民聚集在布达佩斯的火车站等待前往德国,给匈牙利政府带来了不小麻烦。民意普遍支持外加周围国家的催促,默克尔最终决定接收难民。

        难民危机反映出了默克尔的短板,务实的投机主义可以解决眼前的危机,但这却让她丢掉了长期规划的能力。当一个人没有自己的长期目标时,当然会倾向于听从他人意见,这也是为什么默克尔这么重视民调。记者兼小说家彼得·施耐德曾描述过默克尔的缺乏远见:“她就像在雾天开车的司机,只能看见眼前五米,因此始终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走,不能说太多。”

        (《看天下·VISTA》2021年第26期 刘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