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1月23日 星期四

    能撑大能饿小?胃没那么随便

    《 文摘报 》( 2020年01月23日   07 版)

        胃组织是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组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因此胃的体积的确能够自由伸缩,但这与胃的大小并无多大关系,因为胃容量是基本不变的。当人进食后,食物通过食道进入胃,胃壁有伸缩性,食物会使胃膨胀,胃的体积就慢慢变大,胃壁渐渐变薄,当胃扩充到一定的程度时,会反馈给大脑,大脑就会发出“饱腹感”的指令,提示现在摄取的食物量已经足够了,这时候人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胃已经达到了扩张极限,所以不必再吃了。

        按照成人胃容量大小,男性大约1500毫升,女性大约1400毫升,胃无食物时,其内容量可在50毫升左右,胃扩张最大可达3000毫升,若是超过3500毫升,就会潜伏一定的危险。事实上,很多时候,人们的胃把“进食量已经足够”这个信息反馈给大脑,而大脑再发出“饱腹感”的信息时,这个过程会有一定的时间迟滞性。也就是说,当人们认为自己吃“饱”了,可能实际上已经“撑”着了,长此以往,有可能会导致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建议每餐进食七八分饱即可,不可过饱,也不可过分节食、断食。

        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当吃下的食物被蠕动到肠道时,由于没有了内容物的支撑,膨胀的胃会随着食物的运动开始变化,胃壁开始收缩,胃腔变窄,胃的体积随之“缩水”。有人发现,当进食量控制一段时间后,会感觉自己的食欲好像有所减轻,尽管吃的不多了,但却觉得已经很饱了,因此误以为自己的胃是“饿小”了。这样的错觉是心理、生理等各方面因素所致,这是因为饥饿感和饱腹感都是由大脑发出的信号,胃只是作为接收器。如果长期节食,一方面,大脑会认为身体本身开启了“饥饿模式”,在还没有吃到足量的食物时就发出命令来抑制饥饿感,降低食欲。

        话说回来,大部分人的胃容量在50~3000毫升上下,但那些“大胃王”是怎么做到的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们胃的弹性天生比较好;二是长期进食大量食物,致使胃壁增厚,胃肠蠕动加快,饭量加大,而胃容量依然如故;三是长期暴饮暴食会使胃一直处于扩张状态,由此会降低胃壁的弹性,此时可能会发现进食量较之前确有增多,然而并不是人们想象的“胃被撑大了”,而是胃壁的弹性被破坏了,胃容量并没有真正“扩容”。

        (《科技日报》1.15 李丽云 衣晓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