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1月23日 星期四

    让人痴迷的微信抢红包

    《 文摘报 》( 2020年01月23日   04 版)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微信群里的红包大战又要拉开帷幕。有人说自己对掉在地上的五毛钱可能都不会弯腰去捡,但为了几毛几分钱的红包却盯着屏幕不停点来点去。

        单从经济上看,抢红包并不是一种合算的行为,那为什么我们如此乐此不疲呢?

        1980年,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萨勒首次提出了“心理账户”这个经济心理学概念。它的意思是说,每个人其实都有很多个心理账户,我们会把不同的收入和支出放到不同的账户里,专款专用。

        比如,50块钱的现金和价值50块钱的电影票,就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所以现金丢了并不影响你去看电影,可是丢了电影票后,再花钱买电影票,就有了叠加作用,它带来的感受就是“花100块钱看了场电影”,所以,很多人就放弃了看电影。

        心理账户和传统经济账户最大的区别是,在经济账户里,每一块钱都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不管它是你辛辛苦苦挣来的,还是捡来的,它对你的效用都是一样的;但不同心理账户之间的一块钱,却是不可替代的,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它的价值要远大于路边捡来的钱。所以,当我们获得一笔意外之财的时候,我们更愿意把它花在享受上;而按月发的工资我们就不会乱花,而是量入为出地开销。

        我们都给自己设了一个专门用来抢红包的心理账户,在我们的认识中,上网是一个花钱的事,能从它上面赚点钱实在太意外了,所以你会很高兴。此外,红包在拆开前自己能拿到的数额都是不确定的、随机的,这样拆开时就会感觉到一种意外惊喜。同时,只要预期有好的事情发生,不管结果怎样,人类的脑内都会开始分泌多巴胺(一种负责传递开心信息的神经传导物质),人们在按下抢红包按钮的时候,大脑就开始进入兴奋状态,打开红包之后,不管数额大小,都得到了满足。于是乎,又投入到下一个抢红包的循环中。

        (《中国家庭报》1.20 周文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