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2月23日 星期六

    北京地铁旧影

    《 文摘报 》( 2019年02月23日   07 版)
    1980年的北京地铁

        说到北京地铁,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它的繁忙与拥挤——拥有众所周知的早晚高峰、发车间隔最短只有一分钟、日运营量高达千万人次……大多数在地铁中日夜穿梭的上班族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乘坐的北京地铁,曾是由军队来管理的国防工程,在投入商业运营之前还曾用于观光游览。

     

        北京地铁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那一天竣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一直是大陆地区仅有的地下铁路线。周恩来总理的一句指示“内部售票,接待参观群众”,使得北京地铁进入平民百姓的视野之中。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0年的北京地铁一号线上。在那个只有黑白影像记录的年代,我们仍然能够从画面中读出些许色彩:狭长的车厢里既不拥挤也不嘈杂,人们穿着蓝黑灰色调的衣服,手中握着一小张纸质车票,有的人在打磕睡,有的在发呆,有的站着交谈,坐到了站就匆匆下车。通勤,是北京地铁最初的主要功能之一。

     

        在试运营了十年之后,1981年9月,北京地铁第一期工程通过验收,终于正式对外运营。它不再只是铁路工人的通勤车,也不再用于观光旅游,而是成了人口日益增长、城市规模逐渐扩大的北京城的主要交通工具,票价依然维持在一角钱左右。原先被人们称作“小面包”的列车车厢已经满足不了运力的需求,很快就被座位更多、空间更大的新车所替代。1984年,北京地铁拥有了第二条线路,此后,城市规划者们放缓了首都地铁的建设,直到2001年,北京获得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扩建这一庞大的地下系统才重新被提上日程。

     

        地铁的营运也催生出广告、收藏等附加产业。90年代初,洋快餐、进口相机这些刚刚进入中国不久的新产品,便以广告的形式出现在地铁的车票上、月台边。1999年,成龙、舒淇主演的香港大片《玻璃樽》的广告也曾“登上”北京地铁的车票。2000年以后,互联网、手机彩铃、房地产成了地铁广告的主角。奥运会前夕,北京地铁全面使用IC卡作为车票,纸质地铁票成了当年收藏界的大热。

     

        (选载一)

     

        (《40年,时光的模样》山东画报出版社2018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