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2月23日 星期六

    “停下来”的姥姥

    《 文摘报 》( 2019年02月23日   03 版)

        姥姥的狂奔,在60岁时突然停下。

     

        60岁之前,她也曾是时代的弄潮儿。她在抗战胜利前夕出生,是家里第一个上学识字的女孩子。煤矿产业最兴盛的时候,她因为会写字算数,当上县煤建公司的会计;煤建公司垮台,她又赶上上世纪90年代的打工潮,走进工厂,做一名女工;新世纪之初,姥姥光荣退休,搬到城市和女儿同住,按月领养老金,颐养天年。

     

        姥姥是个爱折腾的人,哪怕做饭这么基础的活计,也能玩出花来。老式手撕日历曾是她的教材,每一页上面都有不同的诗句和菜谱。每撕掉一张,姥姥就学会了一道新菜。后来,我们家换了新电视,她就放下日历,每天固定时间打开电视,记下一道菜谱。

     

        姥姥的脑力巅峰大概在60岁。20世纪初,年近花甲的她突然对我们家那台大屁股电脑提起兴趣,要学打字。说了一辈子方言的老太太不分昼夜地要求我纠正她的发音,区分卷舌和平舌、前鼻音和后鼻音。我去上学,她就钻进书房打开电脑,把自己喜欢的文章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

     

        只可惜好景不长,有一天,她突然找不到自己的老花镜,想不起钥匙在哪儿,就连电脑的开机键也找不到了。没过多久,她就被确诊患上阿尔茨海默病。

     

        家人怕姥姥走丢,定位手表刚上市的时候,小姨就悄摸摸地给姥姥买了一块,想让她戴着,实时定位。结果绑定软件时不幸被姥姥发现,大闹一场:“你们就是把我当傻子!我能不认路吗!你们天天监视我!我还不如死了算了!”   

     

        慢慢地,她不知道怎么坐公交车,不知道到哪里买菜,不知道什么是开水什么是自来水,忘记了饥饱冷暖。今年她开始莫名其妙地禁食,不明白什么时候该吃饭,也不清楚自己该吃多少饭。我们给她夹菜,她只说自己不饿;给她添衣,她强说自己不冷。

     

        曾经每晚我们都一起等到新闻联播结束后看天气预报,在睡前准备好第二天的衣服。而现在,我可以在手机上轻松查到实时天气,姥姥却已经分不清室外和室内、空气和暖气的区别。

     

        有些幸运的老年人,可以获得信息时代的分红。朋友曾给她80多岁的姥爷买了一部iPad。老爷爷身体不大好,脑子却清醒得很,聊微信、接打视频电话、用软件学做菜、百度搜索老战友消息都不在话下。这让我无比羡慕。

     

        姥姥也想为我们做点什么。她想做早餐,却把馒头放进没有水的蒸锅端上灶台;想煎鸡蛋,却忘了倒油,让蛋清黑乎乎地挂在锅壁上。每次做错事情,她都会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瞪大眼睛,透出恐惧、不解和倔强。患病后,姥姥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复读机”,只是她复读的句子令人心碎:“叫我干啥你对我说呀!啊?你对我说过了?噫,我老了,忘了忘了。”

     

        她被世界甩在身后,生命中的后几十年好像一夜之间蒸发掉。妈妈是第一届自主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如今20多年过去了,我也临近毕业,姥姥却一遍遍问我:“该毕业啦?国家包分配吧?真好,上了大学就能吃商品粮了。”最后,她会小声嘟囔一句:“上大学真好,我那会儿也想上大学。”

     

        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过去,有些老人还能放慢速度,再往前走一走,更多的老人却在挣扎着融入。但蒸发掉的几十年记忆摆在那里,他们只能停下脚步。如何让他们待在原地也活得开心,是个大问题。我盼姥姥好起来,却也无计可施,只能倒好温水,将药片数好放到她手心里,看她仰起头,咕嘟咕嘟咽下去。

     

        (《中国青年报》2.13 李和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