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知道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而且也知道元宵节要吃元宵。但是,您知道吗?正月十五最早不叫元宵节,而且也不吃元宵。
那么,正月十五最早叫什么节呢?正月十五最早叫上元节。
为什么叫上元节?这得从道教说起。道教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三元”神说,所谓“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
这“三元”都是神官,上元是天官,中元是地官,下元是水官。他们的生日分别是:上元是正月十五,中元是七月十五,下元是十月十五。
在古代,每逢“三元”的生日,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其中正月十五是上元的生日,这一天要举办许多活动,所以人们又把它叫作“上元节”。据史书记载,“三元”节日从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史记·乐书》中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太一”也叫“泰一”,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供奉的天神。这就是说,到了汉代,正月十五奉祀“天神”的活动,通宵达旦。
因为奉祀天神是在夜里,家家户户都要点灯,于是这种奉祀活动,到了隋唐,逐渐演变成观灯赏灯的灯节。
但直到宋代,才有上元节吃元宵的民俗。
为什么叫元宵呢?元宵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这跟上元节有直接关系。您想,从汉代起,人们过正月十五上元节,都是成宿成宿地观灯赏灯,热热闹闹的,到了夜里能不饿吗?
按南方人的生活习惯,夜里饿了,要点补点补(吃点东西),南方人管这叫“宵夜”,北方人管这叫“夜宵”,总之都有个“宵”字。
“宵夜”吃什么好呢?南方人喜欢把糯米团当零食。光有糯米没馅儿不好吃,于是人们把它包进了馅儿,取名“汤圆”。
到了宋代,先是南方人,后是北方人,把“汤圆”作为上元节的“宵夜”,因为是上元节的夜里吃的,所以人们又把它叫“元宵”。后来,逐渐演变成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
再后来,也就是到了明清时代,民间的老百姓干脆把上元节,改叫元宵节了。这就是元宵节的来历。
如今,元宵在南方依然叫汤圆、圆子,做法是用糯米面直接包。北方人聪明,根据摇煤球的经验,发明了摇元宵的方法。
元宵的品种很多,在老北京以“八宝元宵”为最佳,据说这是正月十五,宫里御膳房给皇上做的。现在市场上很少见。次之是“桂花元宵”,也很少见,因为在北方的正月,桂花很难淘换。
头20年前,每到元宵节前,北京的副食店和老字号饭馆门前,就摆上摇元宵用的铁制的大笸箩,笸箩下面有能转动的发动机,发动机一开,铁笸箩就来回“摇”,职工现场加面添水,现摇现卖。这也是当时京城过正月十五的一景儿。
(《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 刘一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