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9月11日 星期二

    从“异邦人”到“局内人”

    《 文摘报 》( 2018年09月11日   05 版)
    刘香成 (郭红松 绘)

        刘香成是著名美籍华人摄影家与媒体管理人,摄影集《毛以后的中国》《苏联的解体》引起巨大反响,获得美联社最佳记者奖、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对刘香成来说,他有幸见证了4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波澜初起,也机缘巧合地捕捉到曾经的超级大国轰然坍塌。

        刘香成出生于香港,童年时代在福州度过,中国血缘和中国情结成了他认识和理解中国的起点。他以手中的相机,不经意间见证并记录了当代中国调整航向的重大时刻。“刘香成的镜头抓住了社会变革的初现,许多来自日常生活中幽默与感人的画面,体现了时尚与保守、舶来品与原生态并存的情景。政界领导人、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个体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写,也被一一定格在画面中。”在《毛以后的中国》(1978-1983年)影集中,一段推介点评道,“这短短8年时间拍摄的照片合在一起,展现了当时的中国所走过的、从‘文革’后的困境中解脱的复兴之路”。

        在摄影圈,许多人是通过这本影集知道刘香成的。中国日报摄影家王文澜曾说:“1978年我们认识时,他还在美联社任职。那时他的作品就已经按照国际化摄影标准拍摄了。写实的手法,很深的寓意。比如他拍在天安门广场,穿军大衣的小伙子,喝着可口可乐,揭示了美国文化进入了中国。他的《毛以后的中国》,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改革,反映出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马上就要张开胸怀,沉积的岩浆就要爆发了,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中国青年报摄影部张左对书中一张北京人冬储大白菜的片子印象深刻。他说,其实画面很简单,就是一辆解放牌大卡车,还有北京人的几分钱一斤的大白菜,但老北京看了特亲切,因为那就是那时候他们的生活。刘香成用镜头记录了历史,对于过来人来说,是一种回忆,一段生活;对于现代人来说,那意味着一个时代,一种完全不一样的过去。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刘香成记录了我们在生活中经历却没有发现、走过却没有留意的事态与变化;也许因为我们身处其中,一切对我们来说太过寻常。

        “当1978年邓小平首次‘打开’中国大门时,邓说他的愿望是,中国在实现人均收入1000美元后,能够最终将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其他国家上,利用中国的影响力重塑这个世界,使它变得更加安全、平等。2003年,中国的城镇人均收入超过了1000美元大关,而如今这个国家发现自己不仅拥有一些经济手段来帮助这个世界,还拥有另外一个手段,那就是它的典范作用,也许这正是邓小平当年所设想的。”(《北京共识》[美]乔舒亚·库珀·雷默,2004年)刘香成认为,许多年来,过于依赖发达国家提供援助的发展模式以失败告终,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中国改革开放后所发生的一切,包括创新、不对称性、关注平等、对有关公民权利与义务新思想的探索等,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2013年10月,刘香成出版新影集,书名《刘香成 中国梦》,“我所理解的‘中国梦’,是中国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经济发达、体制健全,让西方人由衷羡慕,但那些赞美的话,还是应该由别人去说。”刘香成从异邦人到局外人,又变成局内人,“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但如果你不去研究前30年的苦难,你就永远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想要赶紧夺回时间,想要弥补这‘失去的几十年’。中国在与传统彻底割裂的过程中经受了苦难,重新回到‘真实的本质’需要时间”。

        刘香成的作品提到最多的是人文,是一种思考,而他的思考在画面上轻易地传达。影集中,一堵贴满大字报的墙前,一对青年坐在那儿,两人的脚碰在一起,两只脚交叉,这张照片把当时背景下那代人的情感方式表现出来,“在政治运动间隙,只要有一点点可能的空间,人们就希望坐下来享受一点生活的亲密。看起来这是很细节的东西,但能说明大问题。”

        事实上,刘香成用摄影把生活与那个时代大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的视觉叙事中包含生活的氛围,“重建”的自由,虽然被忽视、断裂,但仍是伟大的、真实的中国。

        (《中国经营报》9.3 谭洪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