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商人、外交家等涌入中国,留下了大量关于中国的游记、见闻等著述。本文作者哥伯播义,1847年来华传教,先后在宁波居住了八年,在传教的同时,还写下了大量讲述中国风土民情的随笔。
收字纸
大家一定听说过,中国人非常尊重知识,他们甚至会敬重那些印过或写过字的废纸片。在我们随意地把废纸用于各种用途时,中国人非常勤勉地防止人们滥用废纸。
我想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在文明和高雅方面的好名声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如果我们把书籍或其中的一部分践踏在脚下,或用带字的纸张包起脏兮兮的包裹,那么我们就不值得拥有称得上是语言或文学的东西。
每个读书人都会在书房放置一个废纸篓,在图①中,站在门口的这个男人手上所拿着的正是这个废纸篓。它通常是挂在墙上使用的,用来收集胡乱涂写过的纸张,甚至是仅有半个字的碎纸片。当那个背着大筐的男人大喊“敬惜字纸”时,读书人会亲自或让仆人去门口,把纸篓里的所有纸张倒到那个又轻又大的柳条筐里。一般来讲,收字纸的人是一群读书人一起雇佣的。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从那个柳条筐的小旗上看出,他属于“广文会”。收来的纸张会放在单独的火炉里焚烧掉,这个专用的火炉通常建在寺院的侧面天井内(厨房里的炉灶太亵渎文字了)。一些更严格的读书人甚至不允许纸张燃烧后的灰烬被风吹得任意东西,于是将纸灰倒入流淌的小溪。在宁波这样一个距离大海仅十五英里的城市,我听说读书人会将纸灰交给可信的仆人,他会带着纸灰顺流而下,直至河口,然后将它投入退潮的海水中。
小吃摊
版画如实地展现了中国市井生活中某些最普通的方面。如图②所示的小摊,往往是由摊主背在背上,然后在某个比较合适的街角安顿下来。这样的小摊经常在深夜出现。据我偶尔的观察,我认为这个小摊里诱惑我们味觉的主要食物是一种非常小的用米粉做成的汤圆,里面包裹着甜甜的馅。那个弯着腰的男人看似在抽烟,其实他正在用便宜又简单的风箱吹炉里的柴火或炭火。
从这个便携式的小吃摊上挂着的两个纸灯笼,我们可以得知摊主准备为夜里的客人开设“餐馆”。他很少能品尝到他的顾客狼吞虎咽地吃下去的甜品。一碗米饭,一点用以调味的咸菜、绿色或棕色的海带,这就是他早中晚三餐的主要内容。然而,他并没有抱怨命运不公,他会为自己生在盛产水稻的地区而感到庆幸,还会同情那些整天以硬面包和饼干过活、偶尔吃一片咬不烂的半生不熟的羊肉或牛肉的外国人,并从中找到满足感。
很少有国家能像中国这样,生产出如此多样的便宜又美味的食物。厨艺是中国人普遍的强项,然而没有任何地方能比佛教寺院更能让人观察到中国人的完美厨艺了。寺院里只有最简单的食材,他们的餐桌上不允许出现肉、鱼、家禽,他们的库房里也没有鸡蛋、猪油、黄油或牛奶。他们唯一能吃的就是蔬菜。只用这些食材,他们依然可以做出一桌品种丰富到足以令人惊讶的菜肴。
(《市井图景里的中国人》 学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