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1月20日 星期六

    买保险曾是新鲜事儿

    《 文摘报 》( 2018年01月20日   02 版)

        如今,卖保险的满街都是了。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保险对于京城多数百姓来说是个新事物。尤其在“文革”结束后保险业务刚恢复时,有相当多的人还以为保险公司是某种生产或销售保险柜的机构。

        当年,北京的保险业务员一天骑车一二百里,走村串户、苦口婆心,常常连一笔业务也谈不成。农民尤其不认这让人掏钱的保险,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从大锅里舀食,灾、险靠队里兜着,队里兜不住,还有公社,再不行,还有国家。

        自1980年在城区试办家庭财产保险业务后,1983年,北京市保险公司又把家庭财产保险业务扩展到了郊区农村,并于1984年在全国首创了一项种植业保险险种——西瓜雹灾险,为农民壮了胆。

        《北京日报》1985年1月4日消息《本市十一万户居民五千多企业参加保险》曾这样记载:当年的大兴县农民刘志敬头年承包了60亩瓜地,但他觉得虫害、涝灾自己都能抗,就是抗不了冰雹。于是,他拿出1200元钱交了保险费,盘算着,假如这60亩西瓜全被冰雹砸了,也能从保险公司得到赔款,旱涝保收,合算。当年7月,原顺义县沙岭、赵各庄一带遭受雹灾,市保险公司及时为承保的144亩瓜地支付赔款6300多元。焦各庄乡四户农民拿到赔款后,深有感触地说:“要不是参加保险,急坏了也不顶用。”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婚姻忠诚度也进入了保险视野。1992年,北京市东城区保险公司推出了结婚纪念保险。人们在办理时只需交66元保险费,夫妻银婚(25年)时可拿到460元,红宝石婚(40年)时可拿到2000元,金婚(50年)时可拿到7000元。

        (《北京日报》1.12 贾晓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