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许多观念和说法不是像自然科学中的概念那样有清晰精确的定义和判断,通常只能是描述性的。被认为是常识的一类说法,有许多是习非成是,或不正确或不全面或包含自相矛盾。
类似于“勤有功、嬉无益”之古训,似乎很正确,但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于儿童成长有特殊的意义,这就是常识与科学相区别之处。
现在一些批判性的论断,已形成共识,但经不起推敲。礼教杀人?著名的哲学家贺麟问“自由、民主”不杀人吗?八股文是僵化无用的代名词,但事实上它也是语言表达形式的一种精致化,作为衡量语言水平的尺度,不见得输于语文的标准化考试。
教育就是生长,生命的成长就是不断成熟与进步,然而事实上这种进步并不是线形的,知识获得的同时是好奇心与想象力的退化。知识不重要,智慧重要,但智慧能教吗?成功不重要,幸福重要,但失败的人生,如何体悟出幸福呢?失败倘可以享受,那人生又何须奋斗呢?考得好不重要,发展得好才重要。但发展为什么要排斥考试呢?某所学校考得好,便有应试教育的嫌疑,这也是社会共识。阿Q认为凡和尚一定与尼姑有私情。这两种思想方法不是也很一致吗?
有些所谓常识,前提就错。虽逞一时口舌之快,然则于改进教育有益吗?愿教育学者们摒弃简单归因等逻辑谬误而把求真求是作为教育的“常识”。
(《中国青年报》12.25 胡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