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宋太宗——引者注)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毛泽东读脱脱等撰《宋史》卷四《太宗本纪一》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78页)
契丹善用诱敌深入战,让敌人多占地方,然后待机灭敌。杨业战死。——毛泽东读脱脱等撰《宋史》卷五《太宗本纪二》的批语(见《毛译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79页)
【精讲】
前面引述的毛泽东读《宋史·太宗本纪》所批注的两段原文,记叙的是北宋初年历时25年的宋辽之战中的两次战争。这两次战争,北宋朝都是长驱直入,先胜后败。
继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之后,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是为宋太祖。北宋初期,宋太祖发动了一连串的战争,来实现他统一全中国的愿望。及至他的弟弟宋太宗赵炅即位时,与宋对立的只剩下契丹(辽)与西夏。太宗继承其兄的统一事业,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亲自统率军队讨伐契丹。这是宋辽间的第一次大仗。《宋史·太宗本纪》记载,宋太宗沿途所到之东易州、涿州、幽州、蓟州等地刺史、节度使等纷纷来降。毛泽东在这段的天头上批注:“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接着,在“帝督诸军与契丹大战于高梁河,败绩。甲午,班师。”这一段的天头上,毛泽东批注:“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高梁河一战,是在宋军平定北汉之后,军队没有得到适当休息,虽然连着打败过几次契丹军,但幽州久攻不下,部队由于连续作战,过于疲劳。宋太宗不了解敌情,指挥部署不当,陷于契丹的两军夹击包围之中,因而导致失败。所以毛泽东批评宋太宗:“此人不知兵。”
宋雍熙三年(986),由于契丹不断南侵的威胁,宋太宗经过多年周密准备,分兵四路,欲收复燕云十六州。太平军节度使曹彬从东线直克涿州,一路胜利。忠武军节度使潘美的西线也节节得胜。潘美的副将观察使杨业攻占了襄州,形势很好。但曹彬连胜契丹攻克涿州后,因无粮草供给,孤军深入,契丹看准这一情况,屯兵幽州,坚守不战,曹彬只得还师雄州。宋太宗却严令斥责曹彬,命其急进。曹彬再次到了涿州,粮草又尽。这时,契丹沿途设下伏兵,两路钳击宋军,曹彬大败于岐沟关。不久,契丹集中十万兵力攻寰州,杨业也由于孤军深入敌境,粮草供应不济,苦战力尽而败北。杨业被擒,“守节而死”。潘美也由于同样的原因而战败。毛泽东在这段记载的天头上批注:“契丹善用诱敌深入战,让敌人多占地方,然后待机灭敌。”
诱敌深入,聚而歼之,被毛泽东视为克敌制胜的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1965年8月11日,罗瑞卿向毛泽东和中央常委汇报关于诱敌深入的备战方法问题时,毛泽东随即谈起:就是要诱敌深入。我最近研究历史,古今中外,凡是诱敌深入的,就把敌人歼灭了;凡是开始打了胜仗,兴高采烈,深入敌境,就打败仗。
(选摘十七)
(《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陈晋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