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6月10日 星期六

    “偷自行车的人”

    《 文摘报 》( 2017年06月10日   06 版)
    《偷自行车的人》剧照

        《偷自行车的人》长期以来一直被权威意见奉为一部杰作。在这么多年后重看,依然觉得它充满力量,生机勃勃。它在1949年获得了奥斯卡荣誉奖,是各大“影史最伟大电影”排行榜上的常客,被誉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的基石之一。它简洁有力,讲述了一个需要工作的男人的故事。

        电影的导演德·西卡试图贴近战后的真实环境来寻找创作灵感,那时的意大利正因贫困而陷于瘫痪。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主角里奇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每天早上毫无希望地排着长队。某天终于来了一份工作——但只能给有自行车的人。里奇喊道:“我有一辆自行车!”但其实他并没有,他的自行车已经当掉了。他的妻子玛莉亚从床上抽出床单,给他拿去当铺并把自行车赎回来。

        这辆自行车让里奇有了一份海报张贴工的工作。在此期间,玛莉亚去女巫师那里还愿,感谢她预言里奇将会找到一份工作。里奇不耐烦地在外面等着,最后实在按捺不住,就把自行车留在门边,走上楼去看她在干吗。

        不出意外,自行车被偷了,小偷毫无疑问是另一个需要工作的人。

        里奇和他年幼的儿子布鲁诺四处寻找,但警察也爱莫能助。里奇最终泄了气,他对儿子说:“你活着总是受苦。去他的吧!你想吃比萨饼吗?”在一场气氛欢快的戏中,他们去一家餐厅就餐,布鲁诺充满渴望地看着身旁一家人吃着大盘的意大利面,而父亲却告诉他:“按那种吃法,每个月至少得挣一百万里拉才够。”过了一小会,令他惊讶的是里奇居然发现了偷车贼,并一直把他追到一家妓院里。一群丑陋的群众围过来,还来了一个警察,但什么忙也帮不上,因为除了里奇本人目睹一切之外没有任何证据。最后,在影片著名的结尾段落中,里奇经不住诱惑,去偷了另一辆自行车,把贫困与偷窃的循环延续下去。

        故事非常直白,看起来更像寓言而非戏剧。刚上映那会儿,左翼作家乔伊·卡诺夫批评这一结尾“有高尚的卓别林式的调子,但社会批判的力度却不够”。媒体人大卫·汤森则认为故事矫揉造作,他写道:“这部影片看得越多,越觉得这个男人的角色十分乏味。”

        确实,里奇的角色完全受阶级和经济需求的驱使。尽管比萨店那场戏把他拍得栩栩如生,但他身上并没有太多其他的东西。同样,电影没有试图在他的贫困和百万富翁的奢侈生活之间的对比上大做文章(财富仅表现为买得起一碗意大利面)。但如果能等待足够长的时间——直到制作者们去世,直到新现实主义已成记忆,不再是灵感的源泉——《偷自行车的人》就能躲开评论家们,重新焕发故事的光彩。这才是它的归宿。

        (《伟大的电影》罗杰·伊伯特 北京理想国时代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