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6月03日 星期六

    笤帚疙瘩

    《 文摘报 》( 2017年06月03日   02 版)

        “大门栓,二门鼻儿,笤帚疙瘩来开门儿。”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是否还能听到这句话,是否知道门栓、门鼻、笤帚疙瘩是什么东西?

        生活中的门栓、门鼻虽然担负着看家护院的重任,但是,由于总是被固化在固定的岗位上,功能单一,所以在人们的记忆中,少能找到充满趣味的鲜活故事。而笤帚疙瘩则不同,天天抓在手中,日日与人相伴,感受着人的性情和温度,听命于主人的使唤,完成着主人赋予的使命,仅从与主人互动的角度来说,那作用还是不能小觑的。

        笤帚疙瘩天生的职能简单且质朴,仅仅是主人用来清洁床头炕梢的工具,每天与灰尘为伴,日复一日扫去岁月的尘埃。过去,一个家庭整洁与否,最打眼的就是占据房间最大面积的炕或床了,那是女主人脸面般的代表作,显示着女主人的性情和生活态度。

        到了晚上,笤帚疙瘩依然是女主人的得力助手,让一家人全身松弛地躺在干净整洁的床(炕)上,钻进温暖柔软的被窝安静入睡。笤帚疙瘩如同家里的锅碗瓢盆一样不可或缺。

        论身材,笤帚疙瘩绝对是扫帚家族中的小字辈。家族中个头最大的当属清扫街面用的大竹扫帚,秋风过后,落叶满地,伴随着竹扫帚“哗哗”富有节奏的清扫声,人们便开始期盼飘雪的日子了。个头儿紧随其后的是清扫家里地面的笤帚,一年四季,边边角角,尽职履责。笤帚疙瘩则应该算是小笤帚,形体娇小,待遇略高,上得了炕上得了床,比较起来地位身份似乎要体面得多。

        说起笤帚疙瘩的形状倒是颇有些趣味。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北方的笤帚大多取材于高粱糜子,这种材料绑出来的笤帚分量、手感、除尘效果都堪称上乘。相比于扫地的笤帚,扫炕扫床用的笤帚疙瘩在设计上无疑可以更多一些用心和发挥。从用料来看,它比扫地笤帚更讲究更精细一些。好的笤帚疙瘩,其扇面形状的笤帚头整齐且干净。笤帚把有直的有弯的,大多有着极好的握感,会让主人在使用当中平添一份情感和珍惜,床铺的清扫似乎也多了一些韵味。

        笤帚疙瘩之所以能钩沉起人类的情感记忆,更多源于其问世之后就天然具有管教孩子的“利器”之用。在现代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笤帚疙瘩确实是母亲们教训“熊孩子”颇为实用的教育工具。常言道:“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要拿着棍棒“家法伺候”,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过于残忍,下不得手。而笤帚疙瘩就是棍棒最好的替代品。

        笤帚疙瘩软硬适中、大小适度,用力适当,落在皮肉上的痛感足以让顽劣的孩子们长点记性。在扯破嗓子也管不住淘气的孩子们时,只要拿起笤帚疙瘩,那气势也足以让孩子们愣一愣神。有了笤帚疙瘩,任凭孩子怎样躲避,也能大大延长母亲施展“武功”的半径,同时也免除了母亲在徒手惩治孩子过程中的手掌之痛。棍棒式的惩罚教育固然有着很多弊端,但是,经历过笤帚疙瘩追打的孩子长大之后依然会觉得那是一段颇具生活气息的童年岁月,无法重现的童年光景。

        (《人民日报》5.24 马克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