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5月06日 星期六

    上海人的“剽悍”往事

    《 文摘报 》( 2017年05月06日   02 版)

        上海人打相打,讲出去,别人要笑的。

        东北人开打前,一个说,“你瞅啥”,另一个说,“瞅你咋地”,翻译成上海话——“看啥看啦,戳气!”“看看么哪能啦,死腔!”分分钟可以歪转成打情骂俏。

        有个相声,讲两个上海男人要打架,动手之前,先问三声,“周家嘴路毛豆认得吧”,“新华医院长脚认得吧”,“打虎山路胖胖认得吧”。对方若是识趣,说一声认得,哪怕是假装认得,立马可以勾肩搭背,化干戈为玉帛,“搞啥搞啦”,“兄弟呀”。

        其实,翻开近代史,上海人是作风极为剽悍的一个族群。不说小刀会精武门,也不说青洪帮三大亨。十年动乱期间,“工总司”、“上体司”、各大兵团、造反派司令部,请来山东籍、苏北籍民间拳师,教授武术,为一时之风气,也是“革命斗争”的需要。

        之后,工厂子弟、社会青年、各地移民后裔……割据一方。普陀 “三湾一弄”;闸北太阳山路;虹口虹镇老街……均赫赫有名。杨浦区工厂众多,总体战斗力胜一筹。“闸北流氓,虹口黑道,侪不如杨浦工人阶级的拳头硬。”

        那时的上海,屋瓦层层叠叠,弄堂密密匝匝。沿街的烟纸店是天然的交通站加桥头堡,一旦有情况,老板眼皮一抬,信号一发,弄堂深处奔出十几个愣头青来。外界称呼“混混”、“阿飞”、“流氓”,街坊邻居眼中,这些从小看着长大的后生,更像是看家护院的子弟兵。上海滩只有流氓,没有地痞,再怎么狠三狠四、吆五喝六,鱼肉乡里的事情不做的。有本事,到外头去打。定海桥的老住户至今记得,那一回,“通北路来了三十几号人。听到自家小囡喊被人家打了,大人就出来帮忙。铁门一关,阿姨妈妈抄起拖把就上了。”

        八十年代民风尚武,《霍元甲》、《少林寺》、《上海滩》风靡之时,到处可见弄堂小赤佬,光着膀子练俯卧撑。工厂普遍接私活,自制哑铃、杠铃、拉力器。那是个崇尚阳刚与力量的时代,“四眼狗”不吃香,“中性美”没市场,女孩普遍迷恋高仓健那样的硬派小生。舅舅时常带几处伤回家,曾外祖母一边骂,一边偷偷抹眼泪。在小赤佬眼中,为女人打架,是无上的荣光。

        九十年代,上海人见识了知识和资本的力量。当年弄堂里死读书的呆子,混得风生水起。几场“台风”一刮,大佬们要么关进白茅岭,要么金盆洗手,退隐江湖。跟随大佬吃香喝辣的一彪人马,渐渐沦为瘪三。“世道变了”。家长开始狠抓子女学习,学奥数,练口语,考名校,进外企,是康庄大道。再往后,是大规模的拆迁和造楼运动。昔日“三湾一弄”的地盘上,建起密不透风的两湾城,大普陀的赫赫威名成为记忆。几年前,虹镇老街拆迁。据说,老街地块将被打造成“北外滩高端生活社区”。老阿飞们拿了拆迁款,不知散入何处。一个时代就此结束。

        上海自开埠以来,来自苏州、绍兴、宁波、萧山、苏北、山东各地的年轻人源源不断涌入。各种方言和拳头,激烈碰撞、争斗、此消彼长。棚户区,滚地龙,最卑贱的地方,有着最旺盛的生命力。直到“文革”,一声令下,百万青年下乡。北火车站红旗招展,汽笛一响,哭声震天。城市像失血过多,于平静中懈怠。唯有过年那几天,火车站大包小包,家家排队买肉,买带鱼,买限量供应的豆腐和花生糖,街面上短暂恢复生气。知青返城,大学恢复招生。再后来,农民工大举进城,资本涌入,“新上海人”落户,上海再次成为不夜城。不同于以往的是,这一次来的男青年,笑眯眯,斯斯文文,野心和精力都用在刀刃上。人人步履匆匆,仿佛有几个女朋友要哄,几万的按揭要还,几百万的项目要做,几个亿的融资要谈。路上撞了腰、踩了脚,顶多回头骂一句“神经病”,绝尘而去。打相打,有空哦。

        前几年我在越南旅行,西贡街头遭遇飞车党。一辆摩托车从后方疾驰而来,眨眼间,身边一女士的拎包被抢。同行的一位上海爷叔,眼疾手快,一把将飞贼从车上拽下。另一名飞贼上前助阵,爷叔一挡,一个过肩摔,瞬间解决战斗。爷叔脱下衬衣,露出虬结的肌肉,摆个门户,谁还要来?两飞贼跌跌撞撞,扶起车落荒而逃。爷叔冷笑,当阿拉上海男人是吃素的么。在他们身上,依稀能见到那个时代的锋芒。

        (《文汇报》4.5 路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