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4月22日 星期六

    历史上的白洋淀

    《 文摘报 》( 2017年04月22日   02 版)

        雄安新区规划公布后,白洋淀的地位和作用再一次凸显。

        明代时,白洋淀一带十年九涝,水灾给老百姓带来极大灾难。明清两朝,皇帝都比较重视白洋淀的治理。康熙皇帝尤为重视。

        康熙皇帝在治理白洋淀时,先后围绕白洋淀兴建了四座行宫(郭里口行宫、端村行宫、圈头行宫和赵北口行宫),这些行宫兴建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为了皇帝在这里举行水上围猎(俗称“水围”)活动,其二是为了皇帝阅视白洋淀河工驻跸之用。

        四座行宫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不过昔日这四座“水上行宫”还是颇有一番风景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赵北口行宫旁南北长约七里的长堤上,曾有十二座样式不同的桥梁,作为长堤之间的联络。盛夏时节若从堤坝西边的湖面乘船而来,远远望去,一片雾霭之中堤坝桥梁隐约可见,加上楼台亭榭的点缀,此种风情可以和杭州西湖的苏堤六桥相媲美。

        行宫里少不了皇帝日常的饮食起居。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乾隆年间皇帝驾幸赵北口行宫,并在这里用膳。在品尝了炸烹虾段、鱼虾豆腐羹等名菜后诗兴大发,当即挥毫泼墨,写下了“水路吉行三十里,烟宫驻跸淀池濆。和门敞向春晴午,联席聊酬奔走勤”的诗句,从中不难看出皇帝对白洋淀的喜爱。

        提到白洋淀,不得不提到苇席,它是白洋淀的特产,唐宋时即作为贡品上缴朝廷。据县志记载,白洋淀苇席,自明清以来盛产于安州、老河头一带,“家家以织席为生”,其贸易遍及“直隶及于关东口北”。

        1925年,个别乡绅勾结奉系军阀要员,打算向编织苇席的老百姓征收苇席税。安州名士、当地人称“潘翰林”的潘龄皋听闻消息后,全力支持席民抗税。经过斗争,强收苇席税的阴谋破产,为此安州席民捐款在安州北门瓮城建亭立碑,以示纪念。

        (《北京晚报》4.11 杨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